A Study of Marx’s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stract

Marx’s thought embodies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revolution, but in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Marx’s thought is more often seen as a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guidi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ith its inherent scientific nature often obscured. 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through the research agenda of the interchange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its internal logic is the elevation from science to philosophy, with its core idea being the unity of fact and value.

Share and Cite:

Zhang, J. (2024) A Study of Marx’s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1, 1-7. doi: 10.4236/oalib.1111893.

1. 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始,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直从事“西方科学思想多语种经典文献编目与研究”重大课题的研究,在文献整理与编撰过程中获悉海勒娜·希恩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一书。1在书中,希恩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哲学进行分析,时间跨度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到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前后延续大约100年的时间。 这与传统理解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历史发展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明显不同,不由让人深思,在对马克思思想的既有研究中是否遗漏了某些东西。根据希恩提供的基本线索,本研究团队相继前往英、法、美、澳等国外知名大学访问交流,查阅收集了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多语种文献,目前我们发现的最早对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性进行研究的是《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与技术》(Kostas Axelos, Alienation, praxis, and technē i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x, 1976)一书,其中作者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思想中的实践、技术与其异化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所有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当属《科学的马克思》(D. Little, The scientific Marx, 1995)一书,作者将《资本论》看作是一部基于经验的科学著作,将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看待。除此之外还有《马克思的科学辩证法》(P. Paolucci, Marxs scientific dialectics: a methodological treatise for a new century, 2007)、《马克思论技术与异化》(Amy Wendling, Karl Marx on technology and alienation, 2009)等代表性文献。经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国外研究对于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性解读早已有之且一直延续。受此启发,本文试图以科学与哲学互通的研究纲领出发,探讨马克思学说中的实证性科学知识的地位及其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的关系,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 科学与哲学互通的研究纲领

马克思的思想内含科学与革命的统一,这种理论定位决定了我们的研究纲领必然包含科学、哲学、事实、价值四大范畴,而对这四大范畴互通互联的关系解释,必然联系到科学哲学史的研究。

从基本内涵看,对于何谓科学哲学史,科学哲学史国际权威刊物(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指出,在科学哲学史的研究中,应当给予科学以哲学的解释,同时对于哲学的理解也应当置于科学的历史之中,只有这样才解释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联,这对于理解科学史和哲学史都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以上理解,可知科学哲学史研究的三个基点:第一,就研究对象而言,科学哲学史旨在实现对科学的哲学理解;其二,从基本逻辑看,科学哲学史旨在考察科学与哲学的互通互联;其三,从研究目的看,科学哲学史旨在通过科学理解哲学。

从发展历程来看,科学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一,1956年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成立,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提议就是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视为一个整体,主张在科学共同体中进行统一研究,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整合”;其二,1969年的统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大会,结集出版了论文集《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f science》,会议探求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内在关联,提出科学哲学的研究要以科学史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其主要贡献在于开启了对科学史与哲学的双重审视;其三,1996年科学哲学史国际组织(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成立,将科学哲学史定义为对科学的哲学理解。

基于以上考察,我们设计如图1所示的研究模式2

Figure 1. Research model

1. 研究模式

3. 马克思思想中科学与哲学的互动

(一)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科学与哲学的思想互动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科学与哲学思想体现为通过对原子论的阐发引申出人的自由的讨论。

首先,在马克思的内心深处,关于古希腊两位自然哲学家的原子论的比较原本应该是一篇具有严格科学形式的论文,只是迫于某种现实的压力而不得不以这样的形式加以粉饰。马克思接着指出,其实这篇论文只不过是将来为了讨论伊壁鸠鲁、斯多葛和怀疑论这三派哲学的相互关系而做的一个前期准备。换句话说,将来这篇论文会作为考察古希腊哲学的导论,到那时被加以粉饰的学究气将褪去伪装的外壳,显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这篇论文在形式和其他方面的缺点在那里将被消除。”[1]“我指出这一点,只是为了唤起对这些体系的历史重要性的记忆。但是这里不打算研究它们对于整个教育的一般意义;这里要研究的是它们与古代希腊哲学的联系。”[1]

其次,从行文结构来看,博士论文标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题目本身就凸显了正篇论文的中心思想,说明马克思意在研究的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而自然哲学本身在古希腊原本就是万物原理之学说。文章第一部分标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马克思先是明确了研究对象,接着澄清了二者物理学之间的关系,然后阐述了将二人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产生的困难,最后论述了二人自然哲学主要差别,马克思你指出,“尽管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比鸠鲁的物理学之间有着联系,但是指出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极其细微的本质差别就显得特别重要了。”[1]第二部分标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在细节上的差别》,首先阐述了原子的偏斜运动,接着考察了原子的质,然后考察了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还考察了时间,最后考察了天体现象。

基于以上文本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写作动机更多地是出于科学研究的目的,通过对的德谟克利特和伊比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以原子的偏斜运动引申出人本身具有的自由意识,以达到彰显人的实践主体性,阐明哲学的世界化和现实化。

(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科学与哲学的思想互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科学与哲学的思想互动体现为经济学分析与异化理论的提出。

首先,在《手稿》序言中,马克思认为应该把对思辨的批判与批判所依赖的材料区分开来,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单独方式进行法、道德、政治的批判,而所有批判的前提都奠基于市民社会的批判。可见,马克思写作手稿的目的适用于将来对于道德与政治的批判,而手稿也仅仅是众多批判材料里一个组成部分。接着马克思又说,“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2]也就是说,马克思对道德、政治等上层建筑的批判所采用的方式是经验式的,所有批判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以事实经验为基础的。

其次,从行文结构来看,《手稿》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探讨的是工资、资本利润、地租,马克思通过对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资本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的比较分析,揭露了亚当·斯密经济学的内在矛盾,提出了异化理论学说。第二部分探讨的是私有财产及其运动,通过对私有财产及其运动的剖析,马克思从经济关系出发引申出了异化劳动的观念,揭露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阐明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探讨的是私有财产、分工和货币,在这里马克思阐述了分工与异化劳动的关系,指出分工在资本主导的世界里无法真正是实现劳动作为人的本质,而仅仅是资本家用于财富增值的手段和条件而已。关于货币,马克思指出,“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牵线人。但是,在我和的生活之间充当中介的那个东西,也在我和对我来说的他人的存在之间充当中介。”[2]

因此,作为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最初成果,《手稿》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思想的第一次融合,开启了哲学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和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探索,并以此为基础引发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可以说《手稿》更像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异化在经济与道德之间产生,而共产主义则是在哲学层面上为解决异化问题提供的方案。共产主义试图解决的是价值观念上的问题,而非简单地哲学探讨。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与哲学的思想互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与哲学的思想互动体现为历史学分析与唯物史观的论证。

首先,经验事实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2]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强调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性和唯物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这些现实的基础包括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这些条件既包括已有的条件,也包括由个人自身活动创造出来的条件。马克思认为,这些现实的前提是可以通过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强调了对于社会问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

其次,马克思强调了物质生产方式之于意识形态的优先性。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也就是说,基本的生存需求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只有在满足了存在的需要之后,才能追求生存之外的其他东西。随后马克思主张把‘人类的历史’通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2]通过考察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继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过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通过对交往形式的考察引申出生产关系的讨论,在历史上创造性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二者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经济基础之于上层建筑的优先性。马克思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病友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这段话强调了人们的存在是建立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之上的,而不是仅仅由意识所决定。意识是被意识到了存在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是受到外部现实的影响和塑造的。人们的存在是通过他们的生活实践和经验来构建的,而不是仅仅由意识所决定。因此,生活决定了意识,而不是相反。这一观点强调了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体行为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深刻地探讨了历史科学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回顾和批判,揭示了历史学与唯物史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强调了历史和哲学在认识世界和解释现象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二者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部意识形态批判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四) 《资本论》中科学与哲学的思想互动

《资本论》中科学与哲学的思想互动主要体现为资本运动分析与社会理想论证之间的互动。

首先,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实证性。《资本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与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5]他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同时,马克思还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结构,揭示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资本论》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走向。他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冲突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同时,马克思还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结构置于历史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其次,文本结构的实证性分析。从资本论的整个行文来看,全书包含三卷。第一卷以商品作为资本主义批判的起点,阐述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第二卷主要分析了资本流通过程,内容包括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通过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以及资本增值的秘密所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流通领域的资本主义剥削性。第三卷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内容包括平均利润理论、商品资本理论、地租理论等,通过考察资本运动的总过程,马克思揭示了利润和地租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分配领域的差异性和剥削性。

综上所述,《资本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论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分析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前提,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则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研究得出的几点推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或可得出以下几点推论:

第一,马克思思想中内含丰富的实证科学知识。博士论文是对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的分析和考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对社会经济学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解读,《共产党宣言》是对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资本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分析。

第二,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与哲学的互动体现为科学知识与哲学判断的互动。博士论文通过考察原子的偏斜运动凸显了人的自我意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概念的提出是以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为基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提出是奠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分析之上,《共产党宣言》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政治理想的统一,《资本论》是经济学分析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论证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著述思想的主导观念是事实研究和价值判断的共识。尽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经历过不同的阶段,但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却是统一的,每个时期的每本著作都是以社会中的事实研究为基础,经过科学分析和论证,将其提升为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判断,用以指导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事实研究和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观念是马克思学说发展的主导思想。

基金项目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成果(145S057);绍兴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结题成果(2020SK001)。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endix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Chinese)

马克思的科学与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思想内含科学与革命的统一,但在传统理解中,马克思的思想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指导历史发展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存在,其内在的科学性往往被遮蔽。以科学与哲学互通的研究纲领来看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其内在逻辑是科学到哲学的提升,其核心理念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科学,哲学,科学哲学

NOTES

1本书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奠基者:恩格斯、马克思与自然辩证法”(The founders: Engels, Marx &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第二章“新生代: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The new generation: The Marxism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第三章“东方转向:俄罗斯人的马克思主义与十月革命前的争论”(The shift eastward: Russian Marxism & Pre-Revolutionary Debates);第四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占支配地位”(The October revolution: Marxism in Power);第五章“共产国际有关自然辩证法的争论”(The comintern period: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Debate)等。

2说明:象限1和象限4隶属于哲学领域,其中,象限1偏重于价值的哲学层面,象限4偏重于事实的哲学层面;象限2和象限3隶属于科学层面,象限3偏重于事实的科学层面,象限2偏重于价值的科学层面。从2、3到1、4是科学到哲学的提升过程,从1、4到2、3是哲学对科学的指导过程,从3、4到2、3是事实到价值的转化过程,从1、2到3、4是价值到事实的反思过程。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188, 194, 196.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11, 242, 516, 531, 53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412.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29.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8, 24.

Copyright © 2025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