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ites” Culture into the College Course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Abstract

As a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culture of “rites”, with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not only embodi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of the nation, but also exchanges and blends with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thoughts and values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thus deeply influencing the lifestyles and behavioral norm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as a guid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e of “rites” into the curriculum of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 positive practice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but also a “second combina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realistic goal of the new cultural form.

Share and Cite:

Yao, Y. L. (2023)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ites” Culture into the College Course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0, 1-6. doi: 10.4236/oalib.1110915.

1. “礼”文化的课程思政现状

“礼”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礼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周朝,位于传统六艺之首。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还提出了“经历三百,曲礼三千”的观点。《冠义》中的“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强调了遵守礼节,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典礼》则提出“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认为一旦不守礼,便和禽兽不无二致。德是内核,礼是形式,以礼行事,这是文明意识的进步,“礼”是怎样与他人相处,协调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是社会秩序的确立,道德文明的开端。

礼等于文化,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礼是表饰一种情感,或欢或哀或敬或威,但这种情感是有所控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也会变化发展,“礼”在行为操作上包括礼物、礼仪和礼义。对中国人来说,文化是宇宙性的,语言和习惯代表某一地域文化。“礼”就是一种情感和秩序,它属于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仪式(使用礼物,表达礼义),加以宣扬和强化。礼部在中国自古就是六部之一,执掌吉、嘉(喜)、军、宾、凶五礼同时还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以及科举考试,还有藩属和外交。随着文明的提高,文化的自信带来的是对“礼”的推崇,并且这种推崇是出自内心的。

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文明历久弥新。经过漫长的发展和积累,“礼”文化得到了不断地继承与发扬。“礼”文化因此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 [1]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此起彼伏。互联网的传播让不同文化观念不断涌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影响并盲目跟风。对于外国文化、外民族文化的冲击缺乏坚定的底气与自信,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主体性意识不够强大 [2] 。中华民族的传统“礼”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并遵守传统礼仪,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更好地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尤其是网络生活中。因为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让诸多不良思想观念轻而易举地进入高校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 [3] 。这些不良观念汇聚在一起无疑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冲击缺乏判断力的学生。如果学校和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危机意识阻断,学生群体会很容易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不诚实守信,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的错误观念。因此,高校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让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与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所谓课程思政,即是旨在立德树人,在教授学生日常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但课程内容的融入不应只是注重理论性、概括性和意识形态性,而是应该重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方面,增强“礼”文化的示范作用。

然而,即便是在传统思政课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礼”文化相融合也并非易事。因为虽然“礼”文化有着重要的教育指导价值,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毕竟存在着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差别,时空间隔以及话语隔阂。如果强行融入,或者只是教条般的通过名言做点对点的分析,也只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的科学性,只能起到思政教学的辅助或点缀作用。这种方式既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忽视了百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的思想和理论的资源和成果。虽然马克思主义原理偏重公共层面,强调历史使命和世界观,而“礼”文化则强调个体性,重个人修为和生活实践。但是历史传承中恰恰是各种“日用而不自治”的伦理与道德规范在生活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进而引发社会变革,推动文明发展。同时,有的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对话时,往往因考虑调动学生兴趣而过度注重讲解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和优美作品,而弱化或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教学。这显然是违背了思政教学的初衷。此外,还有少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缺乏足够的理论认知和背景摄入,则既可能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会错误地介绍传统文化,进而无法做到马克思原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这些弊端导致部分大学生既对传统“礼”文化知识一知半解,又无法更好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宝贵经验。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高档消费,丢弃了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学生公德意识较差,在人际交往中也缺乏礼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要求:“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5] 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以及近年来学界不断重视对课程思政以及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研究,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顶层设计、传统文化引入教学的方式,路径和效果评判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创新思政教学实践的方向。

2.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礼”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理论视野和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工作亲自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高校师生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6]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发表。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对于文化传承,赓续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重要性。“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明确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日常课程教学的思政重要性。所谓“第二个结合”,即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这样的结合,才可以既巩固了民族优秀文化的主体性,又兼顾与西方先进思想的契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坚实道路,做到中西文化的互相成就,并为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开辟了崭新的创新空间。同时,两个结合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方针政策上的“九个坚持”。所谓“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7] 坚持这九项原则与使命,积极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就可以更有力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政育人观。把握了育人方向,就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高校教师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将强化教育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注重实践养成,善用“大思政课”凝心铸魂,贯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打通“三全育人”体系,形成育人合力;优化制度保障,彰显“德法兼修”整体效能,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8] 这些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思想观念无不包含着厚重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勇于开拓创新地进取精神,并与目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在思政教育中引入这些思想观念,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底蕴与内涵,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改造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引导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成长和发展 [9] 。

3. 结语

综上所述,“礼”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也与西方思想价值观念有深刻互动,影响着中西方的生活方式。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将“礼”文化融入课程,既是实践“立德树人”,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的现实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为指导,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既符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原则,又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创新。这既能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增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运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治国理政的最大法宝,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学生头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而对于将“礼”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议,首先,在课程内容上,以礼仪规范,尤其是社交、商务和职业礼仪与道德规范作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实际相结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将“礼”文化以实践性的社交、商务礼仪为切入,就可以列举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并进而开展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等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既能启发学生兴趣,又赋有实际的学习所得。而课程的具体实践需要基于扎实的师资培训,并予以教师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资助,以鼓励教师在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大胆探索与创新。此外,对于课程教学也需要关注课后的反馈,因此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教师间应相互听课探讨学习,而在学生中则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礼”文化的掌握情况和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总而言之,课程思政要注重“礼”文化的实践运用,增强其示范作用;同时,也要防止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教学,或对两者理解不当导致错误传播。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推进“礼”文化创新发展,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文化观和价值取向,承担起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礼”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分析

摘要:“礼”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遗产,因其深刻内涵,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又在全球视野中与西方传统思想价值观念交流融汇,深深地影响了中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在新时期的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之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礼”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中,既是“立德树人”的积极实践,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第二个结合”的新文化形态的现实目标。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礼”文化,课程思政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杨丁懿.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J]. 文教资料, 2018(28): 40-41.
[2] 陈克清, 欧成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对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00(12): 127-131.
[3] 叶蓓. 农业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武夷学院为例[J]. 武夷学院学报, 2022, 41(4): 72-77.
[4] 王易.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14.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017-01-25.
[6] 张烁.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 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1009/c1024-40090977.html, 2023-10-09.
[7] 刘复兴. “九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EB/OL]. https://www.workercn.cn/c/2022-09-29/7180686.shtml, 2022-09-29.
[8]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9] 谭雯月, 张梅.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 爱情婚姻家庭, 2022(25): 158-159.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