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Joint Promotion of Teacher’s Party Branch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 Construction ()

1. 引言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与人才竞争,2015年8月,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伟大号召。为推进落实“双一流”战略,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面向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由此拉开了2019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高等院校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的“双万计划”工作序幕 [1] 。
因此,国家级一流(以下简称“国一流”)专业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在“国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在教师党支部的指导引领下实现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基层党务工作者与专业负责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高校教师党支部在党建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为高校党建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校教师党支部以高校教师党员为主体,担负着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重要职责 [2] 。因此,探究如何实现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的“双建共促”,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同向同行,在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双建共促”的必要性
2.1. 实现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的“双建共促”,是落实高校 “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除了肩负传授知识的重任外,同时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不仅是思政老师的任务,更是每一位专业教师应主动承担的责任。“课程思政”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是普遍共识,但如何做好“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却或多或少有些底气不足。其中的重要原因莫过于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知识短板,使得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很好地融为一体。但教师的思政水平对于“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有鉴于此,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引领作用,以党建带动专业建设,提升教师思政理论水平,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选择。
2.2. 实现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的“双建共促”, 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直接体现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科学研究功能的重要实现平台,因此,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水平。将教师党支部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专业负责人同时兼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科研团队负责人或者教研室主任兼任党小组组长,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的学术引领作用与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充分展现,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党员教师的先进示范作用,也有利于将最优秀的人才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使高校党组织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云集的优秀基层组织。
2.3. 实现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的“双建共促”, 是提升党员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一般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展开,实现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的“双建共促”,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党员时间精力的浪费,避免多头管理、相互撞车的情况的出现,提升教师党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教师教科研中有效贯彻落实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中心工作,转变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教科研的自我封闭状态,将老师们的个人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全局部署相结合,实现互联共赢,这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师们的学术满足感与获得感,提升职业幸福指数。
3. 目前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基层教师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基层党员教师以及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查,以更好地了解目前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为下一步教师党支部的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3.1. 基层教师党支部队伍建设薄弱,干部稳定性有待提升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石,加强基层教师党支部建设,更是关系到党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基层党员干部既是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各类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因此基层党建工作抓得好不好,与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存在重要的因果关系。而目前不少基层教师党支部缺乏长期稳定的党员干部队伍。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职务往往是兼职,一旦兼职干部外出访学或进修深造,就会导致党员干部人员调整;另一方面,部分基层支部书记也缺乏对自身岗位职能的充分认识,“党建带头人”的身份意识不强 [3] 。这些都造成了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的薄弱局面,而这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显然是不利的。
3.2. 教师党员组织意识淡化,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不少党员教师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认为高校的主要职责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者,其主要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党建工作则被认为是与主流业务无关的义务性劳动,因此长期得不到高校党员教师们的重视 [4] 。尤其是近年来,“内卷”日益成为各个行业主基调,象牙塔中亦未能幸免。教师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被逐渐量化为教学成果、科研产出、学生就业率等数字。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高校内出现重专业建设而轻党建工作的现象,这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3. 组织生活形式较为单调,教师党员参与热情低
由于高校教师党支部的书记与支委多为兼职,缺乏对党组织生活形式与意义的充分认识,致使教师党支部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承担的责任使命的明确要求:“教职工党支部围绕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等开展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员工的作用” [5] 。然而,现实情况中,大多数的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对上级精神的传达与领悟多采取会议学习、文件学习等方式,学习内容与广大教师党员的实际工作脱节,缺乏新意,也较为枯燥,时间一长则容易引起教师党员的反感情绪与敷衍态度,影响党建工作的效果,也降低了基层教师党支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 “国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 “双建共促”路径
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主要存在基层党建薄弱、党员组织意识淡薄以及党建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党组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将对学科专业的可持续深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国一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与学科专业的良性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符合一流专业建设规律的实践路径,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教职工,特别是教师党员面前的需要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重要命题 [1] 。众所周知,国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发挥每一位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这离不开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以及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构建“党建 + 专业”模式,坚持支部建在专业上,强化党建引领,助推专业建设,最终实现“支部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发展带动支部发展”的双建共促、同向同行的发展目标。其具体实施路径有以下几点。
4.1. 培养双带头人,是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双建共促”的基础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在教师党支部中应推行“双带头人”制 [6] ,这不仅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因此,在教师党支部建制上,应顺应高校的学科设置特点,党支部主要领导实施双肩挑原则,支部书记既是支部建设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专业的主要负责人。这既有利于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党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也有利于增强支部书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其抓好支部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4.2. 找准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融合切入点,是教师党支部 与学科专业“双建共促”的关键
教师党支部要实现与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找准双方融合点是关键。除了实施“双带头人”制外,充分挖掘教师党支部专业特长,顺应当下国家大势,才能保证真正的融合发展。因此,应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正确协调党支部建设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师党支部的建设紧密围绕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展开。将宏观的支部建设与微观的教书育人工作相结合,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中做榜样表率,在学科建设中任参谋,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当导师,以支部建设促专业发展,以专业发展助力支部建设。
而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开展,毫无疑问,是推动“党建 + 专业教学”模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于传统思政课程高度的理论性特征,“课程思政”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理念具体化到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要想做好“课程思政”,离不开党的组织引领。党的建设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理论基石,而“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7] 。
在具体实施上,首先,教师党支部应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上为高校教师做好基础铺垫,给广大教师的“课程思政”以勇气与底气。其次,应组织集体备课,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对“课程思政”的具体融入方式、途径展开头脑风暴,在研讨中增强“课程思政”的认知;最后,应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立“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在全院乃至全校、全省积极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扩大党支部与专业的影响力与美誉度,助力“国一流”专业的发展。
4.3. 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长效机制,是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 “双建共促”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支部的战斗力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切实保障。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党支部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工作等纳入支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这既可以实现对教师党员的合理评估,也可以有效检验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效果,通过量化数据的形式,有效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性,从而最终实现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的“双建共促”。
5. 结语
“国一流”专业的建设,是国家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举措,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阐述“国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双建共促”必要性的基础上,从问题导向出发,探讨“双建共促”的具体措施。不同于以往单讨论党支部建设或单讨论专业建设的割裂做法,本文将党建与专业建设放在一起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创新性。在“国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将教师党支部的建设与学科专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党建 + 专业”的模式以建设为载体,可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双万计划”的发展目标。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第一批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项目“英语系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2023年绍兴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高校重点调研课题“‘国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学科专业‘双建共促’机制与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国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双建共促”路径研究
摘要: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双建共促”,既是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及落实党管人才要求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这一使命尤为突出。本研究以“国一流”专业建设为背景,在分析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双建共促”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调研,发现目前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再以问题为导向,探究“国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科专业“双建共促”路径,最终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同向同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国一流,教师党支部,学科专业,同建共促,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