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Blended Teaching and the Production-Oriented Concept: A Case Study of “Going Offline” ()
1.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1]。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将课程思政贯穿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实现全方位育人,是当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可知,截至目前(最新数据更新至2022.9.30)有关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的各类研究论文共计2181篇(其中1567篇发表于2021年后),在这些论文中涉及产出导向研究的共有85篇,其中再结合混合式教学进行的研究论文仅有10篇。鉴于此,本文旨在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具体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尝试为现有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提供有益补充,为一线大学英语教师提供真实可操作的参考。
2. 教学设计理念――产出导向
语言教学要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本身就需要有完整、系统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而要将思政元素、价值引领隐性无痕地融入语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仅囿于单一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可行的,必须博采众家之长,整合不同教学方法、教学路径和模式才有可能实现,如“互联网+”时代,为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提升教学效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否如期达成各项教学和思政育人目标,教师的教学理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文秋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十多年打磨,构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产出导向法从中国外语教学实际出发,汲取西方教学理论的精华,充分融合了课程论和二语习得理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全方位阐释了这一凸显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如图1所示)。
经过2017~2018年第五阶段的再修订期,POA (3.0版) [3] 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其“学习中心”、“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在破解“学用分离”问题的同时又融会贯通了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中“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而其“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则强调了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使外语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化,有助于解决“文道分离”的问题,实现外语教学“文以载道”的目标,十分契合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POA提出的外语教育的六大关键能力――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y)、学习能力(learning competency)、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y)、文化能力
图1.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cultural competency)、创新能力(creative competency)和合作能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y)为贯彻落实外语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了具体可测量性。POA的四大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不仅是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的依据,同时其也要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输出驱动”二语教学假设逆转了“先输入、后输出”的传统教学顺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后,必须与相应的输入和输出任务精准对接,才能有效促成产出目标的达成。“选择学习假设”对标产出需要,从输入中选择学习所需的内容、语言和话语结构。“以评为学假设”则将评、学、教有机结合以促进教学效果。教学流程环节,POA主张由教师主导师生共建,在驱动?促成?评价若干大循环和微循环中实现外语教育教学的语言和育人目标 [4]。
借鉴产出导向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重构传统课堂,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用分离”、“文道分离”问题。笔者汲取产出导向法理论精华,遵循其驱动-促成-评价基本教学流程,围绕学习中心,以产出导向为理念,按照外语思政教学任务设计一体化原则 [5] 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力求实现将观念塑造、价值引领隐性融入到各项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中。
3. 师生同向教学设计与实践
3.1. 明确三大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材料,从学生视角设计教学活动
“POA认为,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designer)、组织者(organizer)、引领者(leader)和指挥者(director)” [4]。作为设计者,教师必须在每个单元授课前深入思考并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是课程思政的三大教学目标,设置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的始发点,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提。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习中心,立足教材内容,教师根据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和改编材料,然后将材料转换为教学活动,并在课中基于材料实施教学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产出导向法教材使用的两大核心理念――“产出目标决定说”和“输入材料服务说” [6]。要从学生视角设计多维度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值得注意的是,思政主题和思政元素的挖掘同样要立足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换言之,思政主题要统领内容而不是凌驾甚至脱离课本内容,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得生硬突兀。
以《新进阶大学英语》第六单元Going Offline为例,首先,笔者在单元教学设计伊始,通过反复推敲教材内容,提炼主题,确定三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并熟练掌握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词汇与表达;理解掌握anecdote,signal words以及analogy在组织文章结构和论证中的作用。能力目标――能够在口语和写作中较好地运用anecdote,signal words以及analogy;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全面看待数字时代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思政育人目标――积极看待科技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加重视数字时代现实生活中有思想深度和价值的阅读,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观和生活观,继而树立共建和谐的网络共同体的意识与担当。
其次,笔者立足教材文本细节,确定语言学习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如聚焦anecdote与analogy,引导学生掌握其在文章写作中的运用。同时,笔者通过搜集、梳理大量相关文章、音视频等材料,精选三个紧密相关又层层推进的思政育人主题:Internet Addiction,Digital Detox以及Cyber Violence。作为网络原住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比任何一代都高,因此对于网瘾、戒网、网络暴力等话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容易被调动起来,在完成相应的产出活动时也更有可能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为整个单元教学活动的实施做好了前期准备。
3.2. 设计合理的产出目标,以教材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有选择性 地学习;整合不同教学方法与路径,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在驱动?促成?评价的互动循环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各项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7],课文是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典范,思政元素的挖掘应源于、更要依托于课文内容。教师不应唯书,教学内容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面对多元化多模态的语言和思政育人材料以及不同的学情教情,教师要秉持教无定法又教之有法的原则,不拘泥于单一教学方法和路径;要扣准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因材施教、因课施教,努力做到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真正融合起来。具体到教学流程,笔者以产出导向为主要理念做了如下设计:
3.2.1. 输出驱动环节,设置恰当合理的课程思政产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力和积极性
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学活动的实施首先必须设计具有真实交际场景和交际价值的产出目标任务,这有助于从根本上破除学用分离的尴尬局面。在第六单元中,笔者设定了如下交际场景作为驱动环节的第一步:假设你即将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青年与数字未来发展论坛并发表题为A speech “The Internet, a Useful Servant or a Dangerous Master?”的演讲,显然这一产出任务兼具了口语和写作的双重要求且对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提出了挑战。另外,这一产出目标本身也已经与本单元最终的思政育人目标实现了隐性统一,即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数字时代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影响,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和生活观。
3.2.2. 输入促成环节,深入挖掘教材内在思政元素,选择、优化课程思政 教学材料
筛选有效的输入材料、设计多样化的促成活动是达成产出目标的保障。确定了单元产出目标后,要根据具体学情和教情,依照渐进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尽可能细化出子目标并设计有效的促成活动以便逐步促成产出目标的达成。在选择输入促成的语言材料时,教师要始终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学重点和活动安排要层次清晰分明,尽可能将思政素材以丰富的、多模态的形式融合到语言教学中,这从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上即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非常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促成活动设计要遵循渐进性、精准性与多样性三个标准” [8] 教师筛选的促成材料要始终对接产出目标,应对产出困难。促成材料要呈现多元化――既要有文本阅读材料又要包括图示、图片、音视频等形式。设计的产出活动和组织形式也要尽可能丰富多样,如组织上可以采取个人、小组、全班的形式,教学活动可以采取问答、讨论和角色产出等方式。所有促成环节的任务和活动设计要充分体现“学习中心”、“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承担好脚手架的功能,其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提供帮助。促成环节中,“每个子促成活动,在语言、内容和结构促成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在这些子促成活动中,选择与活动主题内容相关的思政育人材料,通过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方式,潜移默化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到这些活动中” [9]。
在本单元中,笔者按照前期预设的三个思政育人主题,每次课都在线上提前安排与各个主题紧密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的音视频和图片并布置相应的活动任务。线下再结合教材,组织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问卷调查与汇报,小组讨论,个人观点阐述、问答等来促进产出目标的达成。三次课(共六课时)的教学活动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次课,围绕主题Internet Addiction,课前安排学生小组活动――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大学生是否有网瘾,并据此整理成“当代大学生网络依赖度报告”。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前,笔者指导学生先自行搜集材料,了解网瘾的定义及表现,并参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内容,然后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对象限定于本校大学生以及自己目前在其他高校就读的同学,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调研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感受,每日/周平均上网时间,上网的主要方式、目的及时长等,每组问卷有效回收样本不得低于150份。学生需根据问卷结果,尝试分析原因并整理成报告。
此外,课前,学生还需要完成线上超星平台上的与Internet Addiction相关的两篇阅读练习以及课文预习任务,包括课文词汇和语法的线上学习以及课文的思维导图。课中,重点是小组分享、讨论调查报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网瘾的成因,并结合课文作者的真实经历思考克服网瘾的办法。当然,还有通过分享典型的课文思维导图样本以及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要点的理解情况并进行评价指导。课后,针对课堂讨论的内容和结果,学生要继续搜集与网瘾相关的材料,以完成题为“如何克服网瘾”的段落写作并进行自评和同伴互评,修改后提交到网上。
第二次课,围绕主题Digital Detox,课前线上,学生需提前观看与anecdote,signal words和analogy相关的视频及短文并完成简单练习,了解相关的定义、分类及用法;继而在课文中尝试将其找出并体会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文本解读及辅助练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也能够继续深化学生对三者在文章架构及论证方面作用的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对文章作者的戒网经历以及作者所提倡的有深度和价值的阅读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辅以与此主题相关的图片、音视频的语言练习和话题讨论,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技及网络的积极认知,更加注重阅读。此外,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评价三份“如何克服网瘾”的学生写作样本,也实现了语言学习与价值引领的完美融合。课后,基于前期的内容学习和写作技巧提示,学生需要尝试本单元产出任务的初稿写作。
第三次课,课前,首先学生需要完成线上的有关Cyber Violence的两篇文章的阅读练习,其次,要针对初稿进行自评和同伴互评,并网上提交修改稿。课中,主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结合线上的文章阅读,小组讨论并汇报存在网络暴力的原因及应对办法,继而引导学生意识到构建和谐的网络共同体是网络时代每个公民的责任。其二,同时也是本次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师生合作评价筛选出的三到五份典型样本,要就语言、结构、内容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点评,在点评中如盐入水最后总结升华本单元思政主题。
3.2.3. 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采用师生合作评价 (TSCA)、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
及时、合理、有效的评价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产出导向理念下,评价环节是教学流程中与驱动和促成环节密不可分的重要一环。从筛选典型样本到给出学生自评或互评的评价标准,教师从原来的单一评价主体变成了引导者,更好地发挥了中介的作用。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评价环节是颇有意义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以产出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是破除语言教学“学用分离”和“文道分离”两个根本问题的有效策略。面对不断深化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改革,
表1. 问卷及访谈结果统计表
“教师的转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体现为学生学习更充分,思考和交流更深入” [10]。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建的新型课堂的确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从笔者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前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中可知(共有六个小班总计203名学生参与了本单元授课与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5%),超过94%的学生对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主题和任务设定以及促成过程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其中,有97.5%的学生表示通过本单元的主题学习,其对网络尤其是手机依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知,并将尝试做出调整改变,而这也正是本单元思政育人目标达成的一个体现。但是问卷和访谈中也有约33%的学生表达了不同程度的产出焦虑和困难,这对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及时调整教学安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卷及访谈结果如表1所示)。
4. 结语
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国家意识和育人责任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出导向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以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是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的积极尝试。本研究以产出导向为基本教学设计理念,依托教材文本,对准单元思政教学主题,设定产出总目标,继而分解出子主题和子目标,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精选多模态、多样化的教学促成材料,在驱动?促成?评价若干循环的教学流程中,实现了语言教学与思政元素的隐性、有机融合,有效促进了语言综合能力提升与思政育人双重教学目标的达成。期待这一实证性研究能够给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致 谢
感谢本刊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修改建议。
基金项目
本文为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有效提升农业高校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及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QNSZ2021140)。
产出导向理念下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新进阶大学英语》第一册Going Offline为例
摘要: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正深刻影响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全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融合了中西方思想和文化,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这使其在思政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新进阶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6 Going Offline为例,探索产出导向理念下如何依托教材,在驱动?促成?评价的互动循环教学流程中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所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有效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产出导向法,混合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