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tegrated Teaching Reform on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
1. 引言
2018年,我国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概念;同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动“四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文科”这一理念最初由美国的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意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1]。新文科的“新”,更加强调的是创新的“新”,要求各学科找到新定位,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而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那么,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又面临了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2019年,高教司就新文科建设层面,对外语学科提出了新要求,如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等。吴岩司长提出,在当今“新文科、大外语”的背景下,英语教育必须注重教学,打造“金课”、杜绝“水课”、培养“一精多专”、“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人才 [2]。就外语人才培养而言,新文科建设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讲授,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018年,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国标》明确将“思辨能力”列为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最新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除了对语言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的要求以外,还增加了对思辨能力的要求 [4]。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科学审慎的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日后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全球治理、担负起对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英语演讲作为一门大学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如何面向公众群体传播新信息、或是说服他人接受某种观点。逻辑和思维能力与个体的语言输出密切相关,教师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演讲技巧的同时,提升其思辨力显得尤为重要。
2. 国内外思辨教学述评
“思辨”来源于英语的“critical thinking”,国外众多学者都对其定义有不同的阐释。1990年,Facione博士召集众多学者,将critical thinking划分为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思辨特质(disposition),前者是指个体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自我调节等技能;后者指个体具备思维开放、追求真理、思辨自信等思辨特质 [5]。
国外关于思辨教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教育学家杜威,到20世纪80年代在高等教育中蓬勃发展起来,到了21世纪已被多数国家列入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在思辨教学手段领域,Ennis [6] 提出了四种有效的思辨教学手段,即“一般式”、“灌输式”、“沉浸式”和“混合式”。对于思辨教学手段的分类旨在厘清,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应该作为一种特定的技能进行专门教授,还是与学科融合、以内容为依托来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在二语领域,多数研究采用“沉浸式”教学手段,如利用议会制辩论、同伴评估与反馈、合作式学习、撰写日志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7]。关于英语演讲与思辨教学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聚焦在构建演讲思辨模型、利用特定的教学手段、培养演讲者的批判性特质等 [8] [9] [10]。
国内关于思辨教学的研究在近5年来快速上升,思辨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研究焦点。
从理论研究层面,文秋芳 [11] 构建了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将思辨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元思辨能力,第二层次为思辨能力,分为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是在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下发展和培养的。从实证研究层面,有学者运用合作式学习 [12]、混合翻转课堂教学 [13]、教师反馈 [14] 等在具体课程中(如写作、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然而,国内关于英语演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克服演讲者焦虑、如何撰写演讲稿、如何设计先声夺人的演讲开头等。只有少量学者尝试将思辨教学与英语演讲课程融合,如厘清英语演讲课程涉及哪些思辨能力 [15]、构建英语演讲者的思辨技能测评方法 [16]、如何提高学生在某一类演讲中的思辨力 [17]。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新文科背景下的思辨英语教学,尤其是如何将思辨力融入到具体的英语演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以英语演讲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切入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力图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和思辨力的同步提升。
3. 英语演讲思辨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1. 学生缺乏思辨素养
在英语演讲课堂,不少学生缺乏思辨人文素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普遍缺乏思辨自信心、或思辨动机不够。例如,在英语演讲课堂,教师要求学生评价同伴的一段演讲稿,学生的评判非常“友好”,通常给出一个“很好”的评价,或者给出相对高的分数。大部分学生即便与他人意见相佐,但因为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知识储备较少,其行为模式上也更倾向于“接纳”、“认可”他人的观点。很少有学生勇于提问、评估、质询他人的论点,更无法有理有据地驳斥同伴的观点、甚或教师的观点。另一方面,在演讲课堂,不少学生思辨动机不够,该类型的学生缺乏深度学习,不在意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提升,表现得极为“功利”和“现实”。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本身并无兴趣、也不热衷于求知和探索真相,更在意的是考试成绩和教师的评分准则。
其次,学生不擅长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在演讲课上主要体现在资料的搜集和归类、论点的确定、演讲的论证等。比如,学生在搜集素材阶段,无法准确区分事实与观点;或倾向于使用普遍常识或二手资料,没有系统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再如,学生在构建论点阶段,无法识别自己的逻辑谬误(logical fallacy);在处理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方面,经常缺乏事实支撑,或论述的细节与论点不匹配 [18]。
3.2. 英语演讲课程评价过于单一,思辨能力未能融入具体教学
目前,演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聚焦在克服演讲焦虑、撰写演讲稿、掌握恰当的演讲技巧等。此外,很多高校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如期末考试的定题演讲或即兴演讲,约占学生总成绩的70% - 80%,而剩余的20% - 30%则是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等。
在该种考核体制下,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型评价占了大量比重,而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形成性评价非常欠缺。一方面,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演讲知识、技巧的讲解,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测试的反拨作用促使学生更为关注知识的识记层面,从而导致思辩能力长期处于缺席状态。即便教师和学生均意识到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由于其未能对标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考核中,学生更为关注的是短期的、显性的学习目标,如期末测试成绩、或某一具体的课堂表现。
3.3. 英语演讲课堂缺乏思辨教学实操
思辨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断习得的。以英语演讲课堂为例,因受限于大班教学和授课时长,教师往往以理论讲解为主,之后给学生布置演讲作业。这种讲练分离的授课模式无法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加之没有明确的思辨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活动无法将英语语言能力、演讲相关知识和技巧与思辨能力相融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英语教师会优先处理语言、知识点传授等浅层教学任务,无法兼顾学生思辨力的培养。
此外,尽管教师有意识将思辨能力融入到课堂活动,但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做到学生语言技能与认知水平的同步提升。有些学生即便展现出高阶思维能力,但由于语言能力受限,降低了活动参与度,教师也只能在具体教学中舍弃这些思辨活动。
3.4. 教师自身思辨能力受限
不仅学生缺乏思辨能力,一部分教师在以往的教科研中,更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和研修,思辨教学意识淡漠,且缺乏与其他专业教师的互动交流。2019年,张虹教授通过调研,探究了117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日常思辨教学的认知、面临的困难与需求。研究发现,有过半的教师反映自身思辨能力匮乏,且缺少思辨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操练习,无法将思辨能力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融合 [19]。因此,在英语演讲课堂,教师即便认识到思辨教学的重要性,因自身能力受限,也无法设计出行之有效、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
3.5.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理论,如果学生认知负荷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工作记忆,从而降低课堂参与度和自我效能感。长期以来,教师在演讲课堂多采用传统的面授方式,教师讲授知识,之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仅能帮学生完成一些低层次的认知任务,如理解、记忆等层面,忽视了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先验知识做支撑,很难就某一个主题或课堂活动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思考。
综上所述,英语演讲课堂融入思辨教学刻不容缓,笔者就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 英语演讲思辨教学改革路径
4.1.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思辨人文素养
吴岩司长提出,高校要建设新文科,要做强大外语,必须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然而,很多英语教师仅关注英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英语演讲教学中要注重专业学习与思辨人文素养结合,教师如能将一些思辨元素融入到课堂,可以很好地给学生插上思辨的翅膀,继而培养学生的思辨倾向和思辨特质。
在演讲教学中,如学生在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分析论据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培养他们兼容并包、尊重事实、乐于探索的思辨品质。在日常交流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评价和探索世界各国文化和思潮。思辨不是吹毛求疵,或是毫无道理的“批判”,而是在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上,具备科学理性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以更宽阔的视野去认识人、社会与世界。
4.2. 将提高思辨能力与英语演讲教学目标结合
教学目标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导向。若要将思辨教学与该课程达到有效的融合,必须将思辨能力纳入具体的教学目标。
演讲活动可划分为选题、资料搜集、撰写演讲稿(构建论点、论据和论证)、反思、预演、演讲的发表等。教师应在每一个子任务中明确思辨教学目标,如学生的阐释、分析、推理和评价能力,与每一个演讲阶段主题结合,真正将其落实到每一单元的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及作业布置中。
以“Opening a speech”(演讲开头)这一教学单元为例,教师在设计课前任务就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层级式教学目标:1) 理解演讲开头的重要性;2) 阐述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演讲开头;3) 对比、评价不同类型演讲开头的特点,以及应用主题;4) 根据备选主题,创设自己的演讲开头。教师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在课堂讲授期间,由浅入深,既注重学科知识的讲解和应用,又明确了自己的思辨教学目标。
4.3. 运用多种思辨教学手段,促进“思辨”与“语言学习”的深度 融合
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教学应当注重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同步提升,不可顾此失彼。因此,教师可结合教学任务,将思辨的练习融入到外语学习中;同时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设计一些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打造学习共同体,从多维角度刺激学生的认知发展。具体思辨教学活动如下:
首先,教师结合每节课的教学主题和重难点,选择合适的课堂活动。如利用“苏格拉底式问询”、辩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口语思辨活动,讨论不同的演讲主题适合什么样的开场白、某一演讲稿在阐明论点和整合论据方面还能如何完善;又如,安排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设计自己的英语演讲稿大纲,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其次,根据学生的性格、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合理分组,设计小组活动。如安排小组合作撰写一份报告,分析一段演讲的语言是否生动和准确、论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分、演讲者运用了哪些演讲技巧等。教师尽力打造建构主义课堂,最大程度上促进朋辈互助和知识共享,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力。
再次,教师提供演讲相关的思辨评价标准,之后安排小组互评。以互评演讲稿为例,以往的同伴互评只是学生对文本作出表层的反馈,如单词的拼写、词组搭配、语法错误等。事实上,一篇好的演讲稿必须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衔接恰当。提前安排学生学习并反复操练思辨评价标准,更能有效“对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20]。
4.4. 教师转变角色,提高自身思辨能力
新文科建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导者,应当主动转变角色,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知识共建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担任引导者(facilitator)的角色,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其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其次,教师须提高自身的思辨力。在演讲授课中,教师除教授学生必备的演讲知识、演讲技巧外,自身也要阅读和研修相关的思辨教学材料,如区分常见的逻辑谬误、研究论据的有效性、掌握科学严谨的方法等。
再次,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科研讨论,注重跨学科学习和协作式合作。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估,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4.5. 优化传统授课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更新学科知识,还要利用人工智能时代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英语演讲本身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教师不应只采用传统的面授方式,还要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思辨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课前,教师列出知识重点、提供精彩的演讲片段,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进度模仿和学习,完成知识的记忆、理解等低层次学习任务。课前扫除学生的认知负荷,能帮助学生获取先验知识,继而完成课堂学习的高效输入和输出。
课中,教师除讲授重难点知识,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单一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不同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不同的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如总结演讲技巧、撰写演讲稿或反思日志、在线分享和讨论学术困难及解决方案,并互相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思辨力,还为教师提供了反馈意见,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评估标准,更好地评估教学成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与思辨应该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须具备良好的学科能力和理性思维,才能满足我国对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本文以具体的演讲课程为例,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又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利用新技术教学,从这一层面上呼应了“新文科”“大外语”的理念。
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和贡献主要是:第一,在新文科背景下,促进英语语言学习和思辨力的融合。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点,还应将思辨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并且注意提升学生的思辨素养和思辨特质,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第二,将思辨目标对标具体课程,促进生生协作,利用多种思辨教学手段打造建构主义课堂,同时优化教学考核机制。最后,打破教师固有角色,教师除提高自身思辨水平外,还可利用技术赋能和新的学习空间,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以教练(coach)的身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提供必要的支架(scaffolding)、并实施监管措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本文在分析英语演讲教学现状后,提出了一些改革路径,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的不足在于,未能在具体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就某一种思辨教学手段或特定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另外,本文并没有从不同院校的学情、师资和学科特色专业进行分析。因此,后续研究者可以在自己所在院校,开展实证研究,从微观层面,如线上活动的思辨元素融入和开放型问题的设置、线下课堂多种思辨教学手段的探索、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标准和具体实施细节的操作等进行完善。可以展望的是,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重视,以及教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实践,外语学科也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要。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2020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行动学习法在《英语演讲》混合式教学中的构建和实施(编号JGH2005);2020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新文科背景下的思辨英语教学探究――以《英语演讲》课程为例(编号N2020004)的阶段性成果。
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演讲思辨教学改革
摘要:在“新文科、大外语”的背景下,将思辨力融入到英语语言学习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科发展,更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要。英语演讲能力与思辨力紧密相关,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演讲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力。本文针对英语演讲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转变教师角色、设立思辨英语教学目标、采用多元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思辨人文素养、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等具体策略,以期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公众演讲,思辨能力,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