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English New-Type Textboo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our News” Era: Taking English Media Literacy Textbook Writing as an Example

Abstract

English Media Literacy adheres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new era’s educational reform. Drawing extensively from the feedback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aims to meet the strategic needs of enhancing the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addressing societ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nd catering to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Guided by China’s distinctive teaching theory, CLI, we prioritize the core concept of student development. Leveraging advanced online technology in the cloud-based textbook, we innovatively integrate multimedia and highly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ourc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broader and more flexible learning experience. Through the cloud platform, students can access the latest teaching content, participate in online discussions, and engage in interactive activities anytime, anywhere, achieving the digitization, pers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s. Additionally, we emphas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eaching. Through this cloud-based textbook, students not only enhance their English media literacy but als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unique feature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re values. We anticipate that the launch of this innovative teaching material will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s in university English ESP courses. Our goal is to inspir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levate their comprehensive literacy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hare and Cite:

Zhu, J. (2023)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English New-Type Textboo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our News” Era: Taking English Media Literacy Textbook Writing as an Example.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0, 1-8. doi: 10.4236/oalib.1111035.

1. 引言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了“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的倡议。以交叉融合和变革创新为核心的“四新”建设旨在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教改和新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和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切入点,具有助力“四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潜力(范烨等,2023) [1] 。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化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包括社交媒体、在线新闻平台、博客等。信息传播越来越注重多媒体表达,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相互结合,丰富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提高信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不仅为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也增加了国际传播的复杂性和挑战。对于大学英语ESP教材的建设,亦需要充分考虑全球化传播的背景。在这个多元化和数字化的传播环境中,大学英语不仅需要关注语言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和文明,培养全球视野,更要引领学生适应并利用多种媒介工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多方协同努力,教材编写是其中重要的参与方。教育部关于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中特别提到,鼓励合理应用数字技术,探索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建设。传统的ESP教材通常是静态、预设的教学资源,是单向输送知识的载体,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大多以语言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为纲,教学材料的选择完全服务于基本的语言知识教学或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学材料的文化、知识、思想性不够,内容的教育价值不高,且很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常俊跃,赵永青,2020) [2] 。

本文试图从“四新”建设和“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的视角出发,以《英语媒介素养》为例,探讨大学英语ESP教材建设,以推动新时代大学英语ESP教学的全面发展。

2. 教材编写理念

为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满足国家人才培养和学习者英语学习需求,《英语媒介素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最新文件要求以及师生意见,坚持三大编写理念:其一,以CLI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更丰富、更具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其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持信息化和智能化新技术赋能教学的理念,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话语能力;其三,立足于立德树人,思政育人隐性融入教材,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元人才培养目标。

2.1. 以CLI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简称CLI)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目标高度契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新文科建设的最大要求是学科交叉融合,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正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其他学科内容的输入,实现“内容与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常俊跃、赵永青,2020:51)。CLI强调在语言教学中将语言技能与实际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获取和理解有实际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它“尽最大可能、以最合适的方式将目标语用于融合教授、学习内容和语言,以达到多种教育目标”(常俊跃,赵永青,2020:52)。其中,“语言”包含听、说、读、写、译技能及其基本的语言知识;“内容”指全新的、有意义的、能激发学生动机的……知识或信息(常俊跃,赵永青,2020:52)。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在提出伊始,它的适用对象为外语专业学生,但它“不应该仅局限于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更应该延伸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国家和社会不仅需要‘外语+’专业人才,也需要各类‘+外语’的国际复合人才。”(徐锦芬,2023:48) [3]

蔡基刚(2023) [4] 认为如果仅仅是“用语言(如英语)去教学生某一门学科中的内容知识不是跨学科,英语只是一门工具”,这只能算英语媒介语教学(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EMI在大学课程中很常见,然而这类教学通常由学科教师而非语言教师来授课,学科知识是重点,语言并不受关注。对于如何实现语言学科和其他学科如何深度交叉融合,韩礼德在《科学语言》(韩礼德2015) [5] 中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精细分析,阐释了科学语言在科学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以及这种对科学话语的理解如何助推青少年的科学学习过程。这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资源观,通过科学语篇的展开方式揭示儿童在理解科学语言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强调“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理解科学语言的特质是多么重要(李战子,2018:59) [6] ”,可以说“为教育内容(即知识)研究开辟了一条基于语言的道路”(赖良涛,2015:31) [7] 。

在《英语媒介素养》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者致力设计如何“用英语的学科知识去‘跨’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蔡基刚,2023:89)。为实现这一目标,教材编写者充分借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文本分析方法,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转化和内化英语学科知识和传播学等学科知识。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材编写者以语篇分析为视角,深入研究媒介文本的语域和语体特征。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语料和设计相关练习,学生得以学习分析不同语体(如新闻、评论、广告等)在话语模式和意义构建上的差异。这不仅为学生丰富了解读语料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语境和论述策略的敏感度。另外,教材编写者采用批评话语的分析框架,借鉴Fairclough (1992) [8] 的文本为导向的话语分析,将社会和政治的视角融入其中。通过对媒体话语的批判性分析,学生能够揭示用户如何构建语篇、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支持特定的权力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化和维持现有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媒体作为知识、信仰、价值观和社会身份的传播媒介,受制于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影响,其释义系统和价值取向受到塑造。引导学生对媒体话语意识形态的审视,同时也促使他们审视自身文化认同的可能性。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支――多模态符号学,为社会媒体话语分析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关注文本的深层语义生成机制,多模态符号学揭示了语言、图像、声音等符号在互动中构建意义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分析当下数字化媒介中大量出现的视频、动图、网站等多模态文本的语义策略,全面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媒介表达能力。这些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向提供了支持将英语学科知识引入其他专业领域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提高媒体素养,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目标。正如媒体素养中心(http://www.medialit.org)所言,培养全球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表达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媒体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解释和应对大众媒体信息,对他们掌握21世纪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2.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云教材助力提升国际传播话语能力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并将提升国际传播话语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们采用了云教材的新型教材形式,将教育资源存储于云端服务器上,实现学生和教育者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获取教材内容的便利。在迎接数字教育新生态的背景下,教材的演进呈现出明显的转变:从过去的“静态”形态逐渐演变为更为“动态”的形式。这一演进不仅体现在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体验上,由以图片和文字为主导转变为多媒体立体参与,从过去相对抽象的思考过程逐渐转向更具体的感官表达,也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从传统的单向传输方式,即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方式,逐渐过渡到了知识互动的模式。这意味着学习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而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和交流。这一系列的变革助力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推动他们在新兴数字时代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教育体验。

云教材注重个性化学习,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云教材立体化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广泛、更灵活的选择,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的实现。首先,数字化教材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和兴趣进行学习。通过提供在线学习资源、互动式教材和多媒体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路径,更好地适应个体差异。立体化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提供更具体、更贴近实际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其次,数字化教材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追踪和评估系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习分析工具,教师能够识别学生的强项和需改进之处,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支持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也提供了更多实时反馈和交互机会,促使学生更深度地参与学习。此外,数字化教材的个性化学习体现在其交互性和定制性上。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博客等互动元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共享观点和经验。

实践性是我们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媒介素养》的教材设计采用了项目式教学和任务教学法,旨在塑造一种实践性和体验导向的学习环境。我们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和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英语媒介素养知识。通过这种学以致用的理念,我们旨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此外,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将有机会将英语语言技能与传播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促使跨学科思维的发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学科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老龄化教育宣传的项目,学生可以制定老龄化教育宣传计划,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推动老龄化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也可以收集撰写特写,发起老年人故事征集活动,通过制作照片文章,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教材的设计也着眼于任务驱动学习,通过设定具体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项目式教学侧重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完成,而任务教学法通过实际任务的完成强调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所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英语媒介素养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实际表达和传播技能。

2.3. 立德树人,有机融入思政要素

《英语媒介素养》体现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教材内容,全方位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具体而言,将中国时代风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培养大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感知力和优秀文化认同感。

首先,在课文内容选择上,该系列教材融入反映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社会巨大进步的相关人物或事件。所选课文内容涉及中国高铁网络建设、乡村振兴、电子商务、无人驾驶技术等,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展现中国从传统到现代、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体现现代中国的全新面貌。这些内容的编排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引入了中国杰出人物事迹的素材文章,比如中国首位女性航天员刘洋,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使杰出人物的奋斗意志、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

其次,在每个单元前均提供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中外名言警句,帮助学生领悟古今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国名言警句的英译有助于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传统价值观,掌握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的英语相关表达。这些经典名句以英汉双语对照的方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在赏析名人名言及其译文的同时,学习并领悟中西优秀文化和价值观。比如“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周有光《从世界看中国》,“People will come to adore the technologies that undo their capacities to think”―Neil Postman,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第三,教材的课后巩固练习融入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比如,翻译部分的练习:

1)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given in brackets.

原文:传统的中国中秋节,又称为月亮节,是一个家庭团聚和欢乐庆祝的时刻。家人们聚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品尝美味的月饼,并分享故事。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翻译: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id-Autum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Moon Festival, i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 and joyous celebrations. Families gather to appreciate the full moon, eat delicious mooncakes, and share stories. The festival has a rich history dating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3. 教材编写体例

《英语媒介素养》在培养学生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基础上,还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和表达视听媒体信息的复合型能力以及发挥人格塑造、价值引导的作用。教材包含三个部分八个单元,第一部分(U1媒介素养、U2媒介经济)是媒介与媒介素养的综合介绍引入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使他们了解媒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同时着眼于媒介产业的经济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媒介运作的商业背景,这对理解媒介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原则非常有帮助。第二部分(U3新闻、U4广告、U5电影、U6社交媒体、U7游戏)对各种媒介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以及它们与文化的关系。U3新闻这一单元中,学生将深入了解新闻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的形式以及新闻行业的运作。从新闻的角度出发,强调媒体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新闻如何塑造公众观念。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学会辨别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将在第四单元中得到全面讨论。学生将学会分析广告的策略、形式和影响力,同时了解广告行业的商业模式。通过实际案例,学生将能够识别广告中的隐含信息,并评估广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体,不仅是娱乐方式,也是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在第五单元中,学生将深入了解电影的制作过程、不同类型的电影以及电影对文化的反映。通过观看和分析经典电影,学生将培养对电影艺术的鉴赏力和理解力。社交媒体在当代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个体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第六单元将引导学生探讨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用模式和社会影响。学生将了解数字时代社交互动的特点,并掌握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式,对年轻一代有着巨大吸引力。第七单元将深入研究电子游戏的类型、设计原则以及游戏文化。学生将了解游戏对个体认知、社交和文化的影响,并思考游戏作为娱乐媒介的独特之处。通过这五个单元,学生将建立起对各种媒介形式的深刻理解,同时能够分析其与文化、社会的互动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为理性、批判性地使用和理解不同媒介。第三部分(U8新媒介时代的挑战)引入新媒体时代的伦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字时代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每个单元包括:1) 单元学习目标,确保每个学习目标都能够量化和具体,以便学生清晰了解期望达到的技能和知识水平。2) 热身(starter),深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以模拟真实媒体环境,确保它们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前为学生建立与单元话题相关的语境。3) 单元话题的第一个主题,包括两个综合听、说、读、写、看活动的重点任务。任务一主要包含主题相关的预备活动(包括词汇、短语、听力等方面的练习,以便学生在主题领域建立基础语言技能)、提供主题相关的主课文,通过深入的阅读理解、词汇练习、句法结构练习等,巩固学生对主题的语言理解,以及课后阅读材料和练习(在蓝墨云网络平台获取);任务二主要包含主题相关的听、说、读、看等各种形式拓展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及其他技能,展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在第一主题的综合任务中,有意引入第二主题的元素,为学生带来一定的预览,使他们在完成任务一的同时对第二主题有所期待。4) 单元话题的第二个主题,由两个重点任务组成。任务一主要包括一篇主题文章、围绕文章的理解练习、写作知识和技巧、文章概要理解填词、翻译知识和技巧等;任务二中,在第一主题任务的基础上设计更有挑战性的任务。5) 综合项目设计(project design),针对单元话题提供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活动中。鼓励创造性的表达和思考,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空间。6) 学生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在自我评价环节中,加入实践性的评价要素,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表现、展示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估,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在语言和媒体素养方面的发展情况。利用云教材,我们强引入在线互动和自动批改等功能,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动机。同时,教师也能够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介入并提供支持。同时,利用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呈现。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整体教学效果,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路线图,使他们更好地规划学习路径和目标。

4. 结语

《英语媒介素养》依据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以及师生意见等编写而成,以满足国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要求、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运用中国特色教学理论CLI,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有机融合思政育人与教学,在编写理念、编写体例、活动设计、配套资源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希望能助力大学英语ESP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做出一份贡献。

为了不断提升教材的质量和适应性,我们将定期更新内容是确保教材与时俱进的关键一环。通过定期审查和更新教材的内容,我们能够紧密追踪媒体和科技领域的新发展,特别是那些可能对教材相关性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这有助于保持教材的新鲜度,使其始终与学生面临的最新挑战和机遇保持同步。其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反馈机制。进一步改进实时反馈和评估机制,使其更为准确和个性化,是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关键步骤。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度和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改进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学生的参与是教材优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材评价和改进过程,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确保教材更符合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期望。学生的参与不仅为教材提供了实际的用户反馈,还增强了他们对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投入感。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循环的教材优化机制,不断提升教材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吸引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3年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暨绍兴市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四新”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新型教材建设――以《英语媒介素养》教材编写为例

摘要:《英语媒介素养》秉持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充分借鉴师生意见,旨在满足国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需求、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在中国特色教学理论CLI的引领下,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先进的云教材在线技术,创新地将多媒体、互动性强的学习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灵活的学习体验。通过云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教学内容、参与线上讨论和互动,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个性化和全球化。除此之外,我们特别强调思政育人与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这一云教材,学生在学习英语媒介素养的同时,更好地接触到中国独特的风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核心价值观。我们期望通过这一创新教材的推出,为大学英语ESP课程的思政和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全面素养。

关键词:《英语媒介素养》,CLI,云教材,ESP,课程思政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范烨, 孙庆祥, 季佩英. “四新”建设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跨学科合作教学模式探究——以复旦大学学术英语(医学)课程为例[J]. 外语界, 2023(5): 8-15.
[2] 常俊跃, 赵永青.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提出、内涵及意义——从内容依托教学到内容语言融合教育[J]. 外语教学, 2020, 41(5): 49-54.
[3] 徐锦芬. 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兼评常俊跃教授团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2): 44-49.
[4] 蔡基刚. 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 话语能力与翻译能力[J]. 中国大学教学, 2023(1): 19-24.
[5] 韩礼德. 科学语言(韩礼德文集五) [M]. 张克定, 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6] 李战子. 从学科话语特征破解学科教育的困境——韩礼德《科学语言》对话语深度研究的启示[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5): 57-63.
[7] 赖良涛. 教育语言学——一个社会符号的模式[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8]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Polity Press, Cambridg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