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Southwest Zhejiang

Abstract

The red revolutionary spirit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brighter as time goes by. The propaganda and research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especially region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can make the red spirit shine in the new era and spread it to the whole country and even the world. This paper takes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southwest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main study object. Through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study,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paganda text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southwest Zhejiang Province and studi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opaganda text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southwest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y, translation purposes and text features. Based on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paths of carrying forward and practicing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southwest Zhejiang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value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southwest Zhejiang and explores the publicity paths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culture of southwest Zhejiang.

Share and Cite:

Luo, X.H. (2023) Research on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Southwest Zhejiang.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0, 1-8. doi: 10.4236/oalib.1110261.

1.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使得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也是国家和地区对外交往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是国家和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外宣翻译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支撑起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桥梁。当今世界虽然大家的共识是合作求发展,共赢赢未来但现实的情况是地区性战争和各种贸易冲突不断涌现。国际社会的现实清晰地说明: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利益的冲突不会消失,不同意识形态的对抗不会自然消亡,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显。出于各种目的和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西方媒体对中国红色文化的有意曲解和偏见仍然很普遍,对我国文化和现有政策中对革命精神的新时代解读有意颜色化误读。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优秀的红色文化和老一辈的优良革命传统,正确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文化尤其是地区红色革命文化是一项充满挑战并长期且艰巨的使命。外宣翻译是国家和地区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和纽带。

2. 文献综述

2.1.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

目前学界对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主要是聚焦于革命斗争的过程本身和新时代背景下革命精神应用于新时代的途径和可行性,既要宣传和解释浙西南革命的区域位置、领导集体、革命成果和历史意义;也要着眼于浙西南革命斗自生的特点和范式突出浙西南革命斗争实践突出的革命意义与历史作用。

浙西南革命斗争的具体过程史料主要详见于浙西南革命领导人的著述和回忆录。其中最有影响力,公信力和代表性的是刘英的《北上抗日与坚持浙闽边三年斗争得回忆》和粟裕的《粟裕回忆录》,详述了革命斗争的历程 [1] 。还有龙跃口述的《坚持浙南十四年》,对浙西南革命斗争的回忆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 [2] 。各种革命历史文献及档案汇编,也为浙西南革命斗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丽水地区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1919~1949》《浙南革命斗争史资料1~24期》《浙江革命史料特辑1~7》《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丽水地区党史资料通讯》《云和党史资料通讯》《缙云党史资料通讯》《龙泉党史资料通讯》《遂昌县革命文化史料汇编》《龙泉市革命文化史料汇编:1919~1949》等等。浙西南革命斗争实践研究还有专著性成果如:《红十三军和浙南革命斗争》《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游击区》《挺进师与丽水》和《红军挺进师与遂昌》等等。

关于浙西南革命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屮在革命时期的革命成果、战术、战略、影响、意义等方面。浙西南革命游击区是革命低潮时期屮央红军到浙江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为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固的组织群众基础 [3] ;也是后续红军挺进师开辟浙东和浙南新革命根据地的根基,是革命低潮屮局部的一个亮点 [4] 。浙西南的革命斗争使得劳苦农民的反抗意识觉醒,为红军提供了生命力 [5] 。浙西南人民也因此有强烈的革命愿望,有效的推动了党的发展,部队的建设,后勤的保障等关键性工作 [6]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培养了以粟裕为代表的大批人民军队指战员,为党的人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浙西南革命斗争是屮国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域性和区域发展的相对落后性使得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在目前革命史领域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其深入的理论研究,会为中国共产党理论研究体系的完整性贡献力量。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立根和赋魂的过程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2.2. 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战略的提出和更加对外开放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交往的全方位,多层次,各领域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会进一步完善和完备。中国文化的外宣翻译重要性日益彰显。外宣翻译研究活动多彩多样,生机勃勃,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外宣历史、外宣翻译策略、外宣文体特点、外宣语言术语及及国际媒介传播等方面。经笔者查阅中国知网特整理出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结果如下图:

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绝大部分外宣的研究人员的主要关注点是外宣翻译策略的研究,但外宣策略与当地文化结合的研究偏少,从文化意识形态方面进行考察的几乎没有,以翻译目的为研究指导原则的也几乎没有,这些方面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2.3.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外宣英译研究现状

中国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中国特色上。它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伟大建设成就的指导理论,更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的中药组成部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目前红色文化的对外宣传与翻译研究发展主要集中在红色

图1. 外宣翻译研究内容分布图(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翻译探讨和对外宣传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没有具有效力和公信力的外宣翻译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实践研究,中国革命传统红色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工作确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现在各种先进的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革命文化精神的宣传,但目前为止还没有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红色文化对外宣传与翻译研究体系和监管平台载体 [8] 。现有的少数红色文化的翻译文本,大多汉语特征明显,语意生硬,翻译的痕迹突出;对红色文化方面的外宣翻译定位不清晰,翻译方法单一,意思表达过于抠字眼和直白 [9] 。没有针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对外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有效宣传机制,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外宣工作主要还是局限于传统形式上的传播,缺少高新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形式的宣传模式。

3. 浙西南革命精神新时代的内涵和翻译策略

中国社会历来十分看重优秀精神传承和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浙西南(今丽水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中凝结而成的战斗精神。其新时代背景下被高度概括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而翻译是基于特定社会文化氛围下受众多因素制约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同时考虑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因素。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本和红色文化的宣传资料,意识形态、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是制约译者的主要因素。

3.1. 中国特有的意识形态下浙西南革命精神文本的翻译

外宣翻译就是通过文本或视频等信息载体的翻译面向完全不熟悉甚至不认同中国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宣传介绍独具中国特色的国情风貌、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政治主张、社会现状等等,输出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最成功的外宣翻译就是将本我的意识形态移入甚至融入异域文化的意识形态 [10] 。中国革命文本和红色文化材料外宣翻译文本最大挑战是必须面对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强势话语地位的现实世界格局。翻译的文本传递的具有潜在颠覆性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必然会遭到本土文化的抵制 [11] 。我国的外宣翻译带有政治“喉舌”和文化“窗口”的使命,政治目的和官方色彩明显。外宣翻译工作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从表而上看,“交流”似乎隐含着平等、友好。然而,这样的交流背后真正隐含的却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举出几个有中国特色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宣传的翻译实例作说明:

对于中国社会目前各级政府机构组织最大的政治任务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社会意识形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翻译为:Always remain true to its original aspiration to Chinese people and keep its historical mission firmly in mind。意识形态指导下的翻译,译者应有意识地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外输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有意识地采用异化策略向译入语输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译文中的Chinese people和historical mission就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政治意识形态:中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直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担当。浙西南革命精神新时代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立根,赋魂,注能。我们翻译为: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Southwesten Zhejiang Province grants root, soul and engery to Lishui’s historic achievement in new times。译者也是在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有意识地采用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以及语义结构起伏性表达策略顺应本土文化氛围下大众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将中文文本的信息内容和精神实质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如:新时代中国军队的中心指导思想:“听党指挥、对党忠诚”。我们翻译为:People’s Army obeys the Party’s command and be loyal to the Party。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识地通过译释并举策略介绍和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或方针政策,有意识地采取用语用等效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和语用意图,成功实现交际目的,使国外读者顺畅地理解译文而不造成误解。

3.2. 翻译目的指导下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文本的翻译

翻译一直是为满足某种需要且带有明确目的文化交流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文本整体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因为翻译是有预定服务对象的过程。其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决定了译者要根据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目的选择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的手段。译者当然应该参照翻译对等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及其功能,更应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目的,结合目标语语言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实际交际的需要等等。翻译目的论要求译语在目的语的语境和文化中,按目的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目的一般分为: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12] ,译者应该清醒的意识到不同的读者对译文的期望不同,翻译目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译文读者;翻译目的性太强还有导致译文很有可能和原文写作意图相违背。现举例说明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浙西南革命精神文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新时代良好的中国形象是新时期我国外宣翻译的根本目的。例1: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浙西南(今丽水市)及其周边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凝结而成的战斗精神和胜利精神。我们翻译为: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south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is aglorious fighting spirit which leads us one victory to another. It was formed, tested and condensed in the long revolutionary struggle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n south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today’s Lishui)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外宣译者的最大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实现译文预期的文本功能,即翻译目的,使译文适应译入语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并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例2: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党中央直接指挥下的一支军队。挺进师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几度面临反动势力强大、行进环境恶劣等困境,但他们仍毅然抱定着“不辱使命”的决心,慷慨就义,表现出了无限的忠诚和英勇的大无畏精神。我们翻译为:The advancing division of Chinese Red Army for Workers and Peasants is an army under the direct commandship of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 of CPC. When carrying out their revolutionary tasks, it was confronted with great difficulties such as strong oppressing opponent forces and terrible marching conditions, but they still resolutely stuck to their mission, and sacrificed without hesitation, showing their infinite loyalty and heroic spirit of Lishui people。我们从原文语篇中提取其认为符合译文交际功能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增、删、补、改等处理,以合译文实现交际功能的目的,而非提供完全对等的信息。译者在处理原文语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采取编译、语用等效、译释并举等等行之有效的外宣翻译策略。

3.3. 浙西南革命精神文本特有结构的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根据语言功能学说把各类文本整体分为三大类:“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 [13] 。纽马克指出所有文本都会综合文本三大主要功能的某些特点。纽马克还指出表达型文本的功能核心是作者,作者在文本中的地位是神圣的 [14] 。因此,表达型文本应该用“语义翻译”的手法来处理,以展示作品的魅力,彰显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异域文化色彩。所谓语义翻译,即尽可能地使用贴近原语的语义、句法结构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例1:他们生动践行了“挺进”一词的内涵,用决心与勇气标榜了热忱的爱国之情。粟裕提出的“敌进我进”也是求是挺进的有力宣言。我们翻译为:They vividly put into practic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d advancing, and flaunted their ardent patriotism with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 The concept, proposed by Su Yu: I advance while the enemy advances, was also a powerful declaration of advancing head。对严谨严肃的革命政治文献信息的翻译译者必须坚持高度忠实的标准,不任意删减或增添,更不能任意改写或离开原文自由发挥。翻译文化资料,旅游宣传手册以及技术资料等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的信息型和号召型文本更加强调文本的真实性。这类文本中信息内容是主要的,语言形式是次要的,在正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应采用适当的“归化”性手段使译文具有可读性,以利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求得“译文文本的读者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15] 。例2:浙省西南部地处山区,加之国民党反动派苛捐杂税,人民一度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到达之后,解除了当地人民受到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压迫,随即开展了全面、细致的群众工作,使浙西南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翻译为:Located in a mountainous area in southwest Zhejiang, the people in the area once lived in the dire straits due to the exaction and levies of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advancing division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 they saved the local people from the class oppression and the ethnic discrimination policies, and immediately launched a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revolutionary work, making southwest Zhejiang take on a new look.“呼唤型”文本主要是旅游资料,公示语和号召性质的话语文本等,应注重突出译文的“呼唤”功能,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用符合译语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例3: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由浙西南人民在中国革命期间谱写的时代壮歌。它与中国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又在众多革命精神中熠熠生辉。我们翻译为: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southwestern Zhejiang was a heroic song of the times composed by the people of southwestern Zhejiang during Chinese revolutionperiod. It is in the same line with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spirits, and shines among them。

4. 结语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宣传文本外宣翻译的意义,价值和翻译的策略。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文本的分类方式和翻译视角的新尝试。在功能目的理论的指引下结合中国特色的文化环境,从意识形态,翻译目的和文本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浙西南革命精神文本外宣翻译的方法和途径。在现代传播学中,信息的创作和内容选择都以受众的根本需要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外宣译者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译文预期的文本功能,即翻译目的,使译文适应译入语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并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致谢

本文是丽水市2023年社科联立项项目《浙西南革命精神外宣英译研究》项目成果(立项号:LBCG202322)。

“浙西南革命精神”外宣英译研究

摘要:红色革命精神历久弥坚,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区域性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研究能让红色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并走向全国和世界。本文以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外宣英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文献文本研究为基础,阐述了浙西南革命精神新时代下外宣英译的现状并从意识形态,翻译目的和文本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浙西南革命精神文本翻译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和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的路径为依托聚焦了浙西南革命精神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价值,拓展了浙西南革命精神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提升了其传播的影响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性对等,翻译策略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吕灏. 浙西南革命斗争实践与精神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2] 王闰吉. 浙西南斗争史与浙西南革命精神探析[J]. 丽水学院学报, 2019, 41(4): 51-58.
[3] 诸葛蓉. 浙西南游击区的建立和历史作用[J]. 中共党史资料, 2009(4): 189-192.
[4] 林源西. 青帮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 39(1): 15-19.
[5] 施韵. 浙西南畲族革命斗争史略[J]. 丽水学院学报, 2020, 42(1): 53-59.
[6] 张敏卿.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根据地的建立[J]. 中共党史研究, 2005(5): 118-124.
[7] 周之新. 简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与历史价值[J]. 观察与思考, 2019(5): 97-103.
[8] 肖群.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 问题与对策[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9] 蒲欣. 关于红色旅游文化文本翻译的几点思考[J]. 今古文创, 2021(4): 111.
[10] 王东风. 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 中国翻译, 2003, 24(5): 16-23.
[11] 孙艺风.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 中国翻译, 2012, 33(1): 16-23.
[12] Nord, C. (2010)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3] Newmark, P.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4] Newmark, P.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5]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