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n th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Qian Mo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DOI: 10.4236/oalib.1110007   PDF    HTML   XML   48 Downloads   238 Views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currently a hot topic of research, and th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the basic research content of village protection. Its resear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CNKI retrieval tool, 309 articles related to traditional village evaluation were retriev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related to traditional village evaluation was studied using CiteSpace data visualization metho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factors such as traditional village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relevant policy release, reg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rmal distribution. 2) Scholars related to traditional village evaluation research have strong “geographical” and “academic” connections, and weak connections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disciplines. 3) Traditional village evaluation research increases the perception of the main factor evaluation of the village from the initial evaluation of the village itself. 4)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evaluation is highly repetitive, lacks certain innovation and adapt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ap in research between regions. 5) The research method combin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6) Th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villages mainly focus on the evaluation of two types of villages: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Utilization villages often develop tourism, and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mainly combine natural resources with human resources.

Share and Cite:

Mo, Q. (2023) A Review on th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0, 1-10. doi: 10.4236/oalib.1110007.

1. 引言

传统村落不仅是村落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人们的精神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村落所处地域通常为边缘地区,其地理的通达性不高,有利于村落原真性的保护。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传统村落的风貌肌理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其原真性受到破坏。关于如何平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性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命题,目前关于传统村落评价相关的文章较多集中在村落的保护评价、村落发展评价等村落自身潜力的评价上。

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研究的前提――传统村落评价的研究作为传统村落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文章通过梳理2001年至2022年有关传统村落评价的文章,运用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分析传统村落评价的热点问题,希望对研究传统村落评价的实践推进与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文章检索工具为CNKI (中国知网),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且与历史文化名村概念有重合的部分,因此在CNKI对传统村落评价、古村落评价以及历史文化名村评价进行检索,对传统村落相关研究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共检索到1232篇文章,包括414篇期刊论文,750篇硕博论文。将评价这个核心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309篇文章。包括175篇期刊论文,113篇硕博论文。对会议论文,成果等不相关论文进行剔除,共筛选出234篇论文。

2.2. 研究方法

文章使用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为citespace.5.8.R3。citespace可以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机构分布、作者合作、文献耦合等功能,可体现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知识的关联,能够更具象地进行文献分析。

3. 传统村落评价相关文献统计与分析

3.1. 传统村落评价时间差异分析

通过CNKI分析得出最早的有关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的文章的发表是在2004年,2012年以后传统村落评价有关研究数量陡增,2021年其论文发表达四十余篇(图1)。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将传统村落评价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的缓慢发展时期(2004年之前);第二阶段为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的萌芽发展时期(2004年~2012年);第三阶段为传统评价研究快速发展时期(2012~至今)。通过三个阶段传统村落政策发布情况(表1)进行分析发现传统村落政策与相关研究呈正态分布。2003年建设部公布历史文化名村概念之后学者开始传统村落评价进行研究;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于2012年发布传统村落概念之后,相关文章数量快速增加进入研究快速发展的阶段。

图1. 传统村落评价研究数量图(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表1. 传统村落政策发布情况。

3.2. 传统村落评价空间差异分析

对传统村落评价研究多是对单一地域,甚至是单一村落的研究。文章选取的样本数据234中,有109篇文章是属于单地域、单村落的研究,占总数的46.5%,如袁宁(2012)等人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例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村落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1] 。在109篇文章中,有42篇文章是南部地区传统村落评价,如邓庆(2018)等人对武陵山片区的村落保护 效果进行评价 [2] ;有25篇是东部地区传统村落评价研究;14篇是关于北部地区传统村落评价研究,如白雪等人(2014)对北京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历程及其实施进行评价研究 [3] ;西部地区传统村落评价研究28篇,如庄晨薇(2016)等人对闽北地区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进行分析与评价 [4] 。说明传统村落评价研究存在地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情况与高等院校分布情况相关。经济发展情况较好,高等院校数量多的地区相关研究相对较多。

3.3. 传统村落评价研究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利用citespace能够体现发文主要作者及其作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发文主要机构及其主要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将234篇有效文献数经cite space转换后导入,生成作者共引聚类知识图谱(图2)。节点数量与大小代表核心作者群体共现频次,线条数量反映了作者合作关系、线条粗细代表合作强度,共同组成了作者群与合作网络的知识图谱(图3)。

根据cite space统计发文量,截取发文前十的作者进行统计并制表,得出有关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发文最多的作者为刘沛林,发文数量为8篇(表2)。分析由citespace得出的相关数据可知对传统村落评价文章作者发文量前十有三名作者来自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阮小妹、许树辉、林悦)有两名来自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作者之间关系多为师生,说明传统村落评价有关研究的联系多为一个机构内部联系。从分析结果总的看来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的机构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关系,机构之间交流较少。进一步分析可知相关作者主要对村落的价值评价研究 [5] 、对村落景观评价 [6] 、村落利用度评价 [7] 、传统村落活态性定量评价 [8] 等方面进行传统村落研究。

图2. 2001~2022年传统村落评价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2001~2022传统村落评价研究机构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2. 传统村落评价研究发文数量表(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3.4. 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热点分析

3.4.1. 关键词分析

对传统村落评价热点分析主要是运用citespace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关键词是指传统村落评价研究有关文献归纳和总结出来的核心词汇,关键词可以反映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提取了所选文献中的关键词作为样本,时间分割为1年,选择每个时间分割中前50个频次最高的短语进行共现频率检测,生成了传统村落评价聚类图(图4)。聚类图中的“N”意思是关键词节点,“E”代表关键词。关键词共现情况图的右上侧共有284个关键词节点,节点的大小表示被引的相对频次,引用次数高的关键词可认为是研究热点。节点越多连接表示中心性越高,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图中节点间的连接有546条,从关键词的联系程度上看,近年来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比较集中于传统村落、古村落、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价值评价和旅游资源等方面。通过图片可以发现所有的传统村落评价关键词节点,传统村落评价关键词共现网络基本集中在主核心周围。说明传统村落评价的主流研究方向都较为一致,中心性较强,虽然目前关于传统村落评价研究数量较多,但其研究内容重复性较强,缺乏一定创新性和因地制宜的评价。

3.4.2. 突现词分析

2001年到2011年,出现的主要突现词分别是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宏村、综合评价、游客感知(图5)。其中旅游资源词频强度最高,首先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被人们重视并用于开发旅游,其次是在地域空间上对安徽西递宏村研究的较多。这一时期对于传统村落的评价研究主要是对传统村落的村落资源进行评价,以单一村落本体的评价研究 [9] [10] 为主,借鉴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法的优点,建立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模型 [11] [12] 。

2011年以来,主要突现词为“古村落”、“旅游资源”、“指标体系”、“宏村”、“综合评价”、“游客感知”、“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景观评价”。相较与2011年之前,新增的突现词有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景观评价并且对于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的指标增加对居民、游客感知的客体研究。其中新增突现词中尤以景观评价的词频强度最高。对景观评价研究主要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单一村落进行的研究:如邹君(2018)等人通过定量方法评价,认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分列,是目前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最明显、脆弱程度最深的影响因素 [13] 。李伯华(2018)等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张谷英村景观价值分为风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等4个层次 [6] 。

3.4.3. 知识群组聚类分析

通过传统村落评价的热点聚类分析,并得到6个聚类主题――传统村落、古村落、价值评价、评价体系、综合评价、评价。结合相关文献,对6个聚类进行分析(图6)。

图4. 2001~2022传统村落评价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2001~2022传统村落评价研究前十突现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2001~2022传统村落评价关键词分布的聚类时间轴线(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0传统村落与#1古村落两个聚落中出现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评价、古镇出游等与旅游相关的热点,说明在早期传统村落的研究中,有大量学者研究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力评价。主要包括对村落旅游开发前村落的价值评价,如吴冰(2004)对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10] ;村落开发中的发展评价,如徐菁(2018)等人对南京杨柳村旅游开发中的乡村性进行评价 [14] ;以及开发后的状况评价,如戴聪(2017)等人对传统村落更新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 [15] 。

#2价值评价与#3评价体系中出现评价方法、ahp等有关研究方法的热点,对相关文献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传统村落评价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汪清蓉(2006)等人对大旗头古村综合价值包括资源价值要素、现状条件评估、旅游开发条件等方面进行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 [16] ;付俊(2012)等人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对旅游资源质量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将SPSS中的三角模糊评价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相结合,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同时通过三角模糊评价法对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17] 。

#4综合评价与#5评价两个聚类中出现人文资源、景观资源、自然资源、居民感知等相关热点。与传统村落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关,分析相关文章发现大量文献的指标体系中都是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为指标层。如周丽(2022)等人对桂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中,建立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个一级指标 [18] ;周立军(2021)等人在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村落地域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村落环境、传统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级指标体系同样都包括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指标层 [19] 。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梳理近二十年传统村落评价有关文章,发现传统村落评价研究近二十年发展速度相对传统村落研究的其他领域而言相对较慢,在空间上传统村落评价研究差异较大。

通过citespace的分析,发现传统村落研究热点主要是对村落的评选和利用两个方面。在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的分析中,发现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相关作者大多都是以院校为中心进行合作,机构与机构之间联系相对较弱;在关键词的分析中发现传统村落评价相关的关键词中心性较强,相关研究创新型与延展性不强;对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发现国内传统村落评价的研究主题变化不大,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古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宏村”“综合评价”“游客感知”“基础环境”“人居环境”“景观评价”等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与定性研究为主。

总的来讲,传统村落评价作为一个较为基础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较前期研究增加了“人文精神”,其研究从最初的关注村落本身逐步增加对客体感知的评价,主要包括游客感知、居民感知。

4.2. 未来展望

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的“地域性”需增强。目前对传统村落的评价多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为标准,对于特定地域的村落,应该因地制宜,例如少数民族村落,就应该增加能体现其村落特色的指标体系,从而能够提高村落的“地域性”认识。

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的“合作性”增强。目前对于传统村落的评价多是专家对村落进行评价打分。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化,可增加学者机构的参与,实现传统村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相关机构及学者应该增加合作。

传统村落评价的研究的“整体性”需增强。目前对传统村落的评价多是对村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评价研究,而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多元复杂的研究对象,对其评价是多元的,其指标体系不完整就很难得到一个真实的结果,因此在指标体系建立中需要重视评价的整体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村落本身所固有的非遗文化和人居环境。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2022SYJSCX02)。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传统村落保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话题,而传统村落评价是村落保护的基础研究内容,其研究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文章通过CNKI检索工具,检索到传统村落评价相关文章309篇,运用citespace数据可视化方法,研究传统村落评价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 传统村落评价研究与相关政策发布,地域经济情况,高等院校数量等因素成正态分布。2) 传统村落评价研究相关学者“地缘性”“学缘性”较强,各机构之间,学科之间联系性较弱。3) 传统村落评价研究从一开始对村落本身的评价增加对村落的感知主体因子评价。4) 传统村落评价的研究内容重复性较强,缺乏一定创新性因地制宜,且地域之间研究差距较大。5) 研究方法以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6) 对村落的研究评价主要是利用和保护两种类型村落的评价,其中利用型村落多发展旅游业,评价指标主要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

关键词:传统村落,知识图谱,研究综述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袁宁, 黄纳, 张龙, 范文静, 孙克勤.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2): 179-181.
[2] 邓庆, 吴吉林, 廖珊, 尹祺玉, 石佳玉, 黄贤. 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保护成效评价研究——以张家界石堰坪村为例[J]. 湖南农业科学, 2018(4): 103-107.
[3] 白雪. 北京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历程及其实施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14.
[4] 庄晨薇, 李霄鹤, 兰思仁, 张逸君. 闽北地区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分析与评价[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9(2): 25-29+36.
[5] 刘沛林, 于海波.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04-1310.
[6] 李伯华, 杨家蕊, 刘沛林, 陈驰, 刘一曼.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居民感知与评价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2(2): 248-255.
[7] 杨立国, 刘小兰, 陈伟杨. 传统村落利用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4): 561-567+591.
[8] 邹君, 陈菡, 黄文容, 刘沛林. 传统村落活态性定量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08-917.
[9] 王云才, 郭焕成, 杨丽. 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 地理科学, 2006(6): 735-742.
[10] 吴冰, 马耀峰. 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 121-124.
[11] 朱晓翔.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05.
[12] 侯国林, 黄震方.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J]. 地理研究, 2010, 29(10): 1802-1813.
[13] 邹君, 刘媛, 谭芳慧, 刘沛林. 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及其定量评价——以湖南省新田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292-1300.
[14] 徐菁, 黄凯瑞.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乡村性评价——以南京杨柳村为例[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8(2): 102-106.
[15] 戴聪. 基于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传统村落更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湖北美术学院, 2017.
[16] 汪清蓉, 李凡. 古村落综合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以大旗头古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06(1): 19-24.
[17] 付俊. 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12.
[18] 周丽, 胡金龙, 李琳, 艾烨. 桂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2): 21-29.
[19] 王永帅, 张中华. 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构成及评价研究——以袁家村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37(12): 98-103.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