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the Last Two Decades—Based on the Citespac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Abstract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s all the physical objects created by the various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civilization, specifically including all kinds of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as well as cities, villages and towns, and the environment associated with them,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onserv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view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and macroscopic analysis and sort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basic overvie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roblem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20 years from 2002 to 2022, this review uses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bibliometric 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the logical and visual features of Citespace software. This review uses bibliometric and bibliographic methods to analys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iterature o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published on the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between 2002 and 2022,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hot spo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directions for futur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search.

Share and Cite:

Chen, S.Y. (2022)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the Last Two Decades—Based on the Citespac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9, 1-11. doi: 10.4236/oalib.1108908.

1. 前言

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其中的一种类型,是物质的、不可移动的。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建筑遗产就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各种营造活动所创造的一切实物。具体地说包括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城市、村镇,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环境。所谓“保护”,是指理解建筑遗产本体及其相关历史环境并使它们保持安全、良好状态的一切行为活动 [1]。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建筑遗产保护中去,并采用新技术达到对建筑遗产最大限度的保护,例如,有研究使用BIM技术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研究综述 [2]。然而,通过对建筑遗产保护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对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的相关综述较少,缺乏系统宏观的分析和整理,为了更清晰地梳理出自2002~2022年近20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的基本概况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本综述使用文献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借助于Citespace5.8逻辑清晰、可视化的特点,对中国知网2002~2022年间所刊登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期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展现,以此达到探究20年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的情况和特征,为未来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方向。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数据

本综述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为了准确而又全面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数据检索时使用高级检索窗口并输入关键词“建筑遗产保护”、“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框定文献语言为中文,发表时间设定为2002年~2022年,共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词条数为2664条,经剔除报纸、会讯后剩余2498条,随后使用Refwork格式导出.txt文件并进行格式转换,得到适合Citespace分析的原始数据2488条,最终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处理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上所得文献数据均与建筑遗产保护相关并具有可靠性,有相应的统计分析价值和文献研究意义。

2.2. 研究思路

为了清晰直观地展示出建筑遗产保护相关研究的聚焦点,本综述将使用到陈超美博士及其团队研发的Citespace可视化论文分析软件,并将从关键词、论文作者、研究机构这3个方面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同时结合该软件统计各年发文量和期刊的类别,并结合文献分析法梳理研究主题,总结出近20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3. 研究结果

3.1. 发文数量的变化

通过知网对近20年来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发文量的统计,可以整体把握相关研究的发文变化趋势,详细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如图所示,近20年间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 发文量突增期(2002~2010年),这一阶段的发文量呈现出激增的趋势,自2002年起逐渐增加,年增长量保持在12篇,至2005年起发文量突增,到2006年增至88篇,2007~2009年增加至140篇,2010年发文量达到该阶段峰值150篇 2) 发文量起伏增长期(2011年~2022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出的趋势是在起伏中保持增长,2011年发文量较2010年有所回落,而因为马德里文件(2011)的发布,学者对于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热度逐渐回升,于2012~2014年发文量稳步上升至154篇,2015年回落到148篇,2016~2017年间增加发文量68篇,2018年回落为187篇,而从2019年开始,发文量都呈现了增长的趋势。自2002年至2022年,发文量从16篇到238篇,翻了14倍之多,足见学界研究者对建筑遗产保护越发重视。

图1. 相关研究发文量的变化趋势(来源:中国知网)

3.2. 发文学科分布

通过对研究发文的学科分布可以看出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总体来看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多集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考古、文化和旅游领域。其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该研究的发文量占比达到66.32%即2068篇;在考古领域占比12.54%;在文化领域占比7.41%;在旅游领域占比4.11%。可见,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属于建筑领域的议题,多在建筑领域中研究和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还出现在了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之中,见图2。

图2. 相关研究发文学科分布比例(来源:中国知网)

3.3. 发文关键词及主题研究

文章关键词是论文主要内容的凝练和升华,在搜索文献时可做索引之用,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和频率可以分析出某阶段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使用预处理的数据导入Citespace中进行处理,为研究近年来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使用k聚类算法,绘制出关键词聚类时区图(图3)及统计出现次数前20位的关键词(表1)。通过对聚类时空图谱和频次统计表的分析可以得出:自2002年起建筑遗产、保护、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历史建筑、再利用、保护利用、乡土建筑、历史街区、建筑保护、工业建筑、原真性、价值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方面,可以看出在涉及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领域中,建筑遗产、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是最受关注的,而历史建筑、乡土建筑、工业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再利用也颇受研究者的关注,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之一原真性是原则中被提及最多的,说明建筑遗产保护需要保持原真。

图3. 2002~2022年关键词聚类时空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表1. 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统计(来源:作者自制)

通过对关键词时空聚类图和统计表的仔细研究并进一步整理、研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发现,近20年来建筑遗产保护研究重点有三个方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建筑遗产再利用研究。

3.3.1. 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是该领域研究最重要的主题,这一主题包括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这两个方面。在建筑遗产保护理论方面,有学者提出使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于肇兴市传统民居的保护之中,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引入到建筑遗产保护之中,从单体建筑的保护到整个建筑群再到整个村落、古城的保护,将单个的建筑和其所处的环境联结起来,更有利于文化遗产的深度保护 [3]。在中东铁路沿线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中,有学者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运用在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自然侵蚀、人为改造甚至保护性破坏等问题 [4]。有学者在澳门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引入了资本循环理论从游客的综合感知入手,通过文本挖掘技术获取澳门建筑遗产相关的感知数据,对其建筑遗产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全面认知澳门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5]。而在对山西祁县古城内的建筑遗产的保护中,有学者引入了有机更新理论,提出使用更合理的更新原则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规划祁县古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整体空间的延续以达到更好地保护和弘扬祁县古城历史建筑文脉及古城风貌 [6]。此外,更有学者创新性的提出了用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解决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对建筑遗产保护事业中的收益和交易成本分析,合理进行产权划分和制度安排,从而为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献策献力,让建筑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7]。由此可见,在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之中,研究者们并不局限于仅使用建筑领域内的理论,还进行了多学科的结合,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理论方法,都是因地制宜适时调整的。在建筑遗产保护技术方面,有研究使用了BIM技术,探究了BIM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并得出bim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教学中起到较强的辅助作用的结论 [8]。有研究以惠山古镇之惠山园为例,分析了VR技术应用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和优势,以实例系统为依托研究VR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包括基于虚拟交互的文物建筑三维构建方法及原理、基于Virtools的建筑遗产三维虚拟交互系统的开发与优化研究 [9]。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不断应用,对整个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发展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维数字技术呈现的智慧化、自动化、精准化的特点已成为推动建筑领域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有研究还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介入传统村落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同时以在隆盛庄村的实践过程为基础,提出数字技术在其保护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并对相关技术成果的拓展应用提出展望 [10]。除此之外,GIS技术近年来也多应用于建筑遗产保护之中,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建筑遗产保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有研究从GIS对于建筑遗产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筑遗产数据的处理技术和建筑遗产数据的共享技术三个方面,总结归纳了近年来GIS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11]。总而言之,现当代的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修缮技术,并将更多的新技术引入到保护之中,以此达到最大程度保护建筑遗产的目标。

3.3.2.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在建筑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工业遗产的保护也是研究的重点方面。有研究使用共生理论引入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中,在探究其可行性及实现方法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共生理论视域下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设计策略,并通过工业建筑遗产与城市的共生来激活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实现城市与工业建筑遗产的联动,促进城市文化、精神、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提升 [12]。在胶济铁路坊子火车站的保护研究中以工业博物馆模式为主题,着重研究铁路工业遗产中的火车站房及其附属建筑的保护策略,全方位论证火车站房建筑改造为工业博物馆的可行性,探究工业博物馆模式下的铁路工业遗产设计策略 [13]。在对武汉地区的工业厂房研究之中,学者提到目前的工业厂房改造利用存在着与原真性保护原则相违背的问题,导致其作为工业遗产并未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提出了契合工业厂房原真性的改造利用策略 [14]。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铁路工业遗产的内涵、保护利用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铁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进展。剖析了目前保护利用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唤醒民众保护意识、建立完整保护利用体系、深化利用措施、进行多元开发等方面,以期对我国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提供借鉴 [15]。在文献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模式还没有成型的方案,存在着诸如民众保护意识不强、资源无法再利用、保护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所以工业遗产的保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国作为传统的工业大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3.3. 建筑遗产再利用研究

建筑遗产保护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热点,而保护后为避免建筑空置而造成浪费的建筑遗产的再利用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此。有研究以清末工业建筑群白药厂改造的1906军民融合创意工厂为例,分析园区内工业建筑的构成与特点,在研究其价值的基础上,对旧工业建筑的实际再利用情况和问题展开调查,提出1906军民融合创意工厂在政策完善、建筑合理规划和布局调整方面的改进策略 [16]。有研究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以青岛登州路啤酒街为例,结合城市融合理念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再利用进行了研究,为类似街区规划与利用提供借鉴 [17]。有研究以北京延庆百里乡居度假村为例,经过再利用改造后与具有当代气息的新建建筑交织在一起,在保持乡村形态和尺度感的前提下重组这个自然村落的室内外空间,让荒废的村落遗址重获新生 [18]。总体来看,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建筑遗产保护是很必要的,而保护的后续工作同样值得关注和研究,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留存,更重要的是让建筑遗产焕活新机。

3.3.4. 发文关键词变化研究

图4. 2002~2022年关键词突变量前13位(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对2002~2022年发文关键词的变化研究(图4),可以分析出学界各个阶段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如图分析可得出:2002~2009年,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是研究热点;2007~2008年研究者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古村落的保护更新之中;2011~2017年对于北京旧城建筑的研究是当年的热点问题;而从2016年开始,学界把目光放到了城市更新、公众参与、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之中。

3.4. 发文作者及研究机构的类型

通过对研究机构和论文作者的研究分析可以探测某一研究主题研究力量的分布、研究基地和研究团队的状况。使用Citespace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研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图5)并整理相关数据(表2、表3)可以得出: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前三位为金磊、汪永平、单霁翔,金磊教授曾提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倡议并为北京中轴线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汪永平教授则在喜马拉雅城市与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有着显著成就并对拉萨建筑文化遗产做了调查实录;单霁翔教授则在近现代建筑遗产实施抢救性保护提供了思路并解决了大量故宫的保护和更新利用中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

表2. 作者发文量统计(来源:作者自制)

表3. 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来源:作者自制)

图5. 发文作者科学知识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对研究机构发文量的研究发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该领域以历史与遗产保护为重点之一,并联合主办有刊物《建筑遗产》;清华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关注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保护的信息方法;东南大学则为红色城市背景下的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研究模式。

综上所述,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以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为主要研究基地,由高校教师、硕博士研究生、研究学者、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等构成研究群体,在高校核心作者的引领下,形成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4. 小结

4.1. 研究结论

本综述通过文献分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文献计量统计等方法,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保护的研究成果,发现该领域内的相关研究有以下特点:

1) 建筑遗产保护至今还是学界热点讨论问题,为保护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研究者们不仅把目光局限于建筑领域之中,在多个领域中都对建筑遗产保护进行交叉研究。

2) 建筑遗产保护相关研究多聚焦于遗产的保护方面,对于保护后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存在研究空缺,究其原因是对再利用是否会对遗产造成损害存在争议,因此,解决此争议需要细致保护方法,丰富保护理论,使保护和再利用与时俱进。

3) 建筑遗产保护相关研究以高等院校和相关保护单位为主要研究基地,由高校教师、硕博士研究生、研究学者、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等构成研究群体,在高校核心作者的引领下,形成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并以建筑科学与工程类期刊为主要发文载体,在高校核心作者引领下,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研究的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建筑遗产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中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无论从过去还是现今乃至未来都会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建筑遗产的保护关系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三个研究展望:

1) 本研究综述文献以中国知网为背景,从国内相关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出发,总结了国内近二十年的研究概况,而未对国际上建筑遗产保护的文献进行梳理,因此无法对国内外的保护重点热点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在往后的研究中能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有针对性地分析。

2) 笔者在使用Citespace分析过程中集中于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并找出国内研究热点,但对于作者、国家、机构等的共现研究相对较少,往后的研究可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分析。

3) 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未来研究不能停留于保护方面的研究,而应鼓励多学科参与研究,把视野贯穿于相关领域之中,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各个视角、各个维度的共同参与到建筑遗产的保护中,发挥各学科专业优势,实现多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与参考互鉴。

近二十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摘要:建筑遗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各种营造活动所创造的一切实物,具体地说,包括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城市、村镇,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环境,因此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学界对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的相关综述较少,缺乏系统宏观的分析和梳理,为了更清晰地梳理出自2002~2022年这20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的基本概况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本综述使用文献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借助于Citespace软件逻辑清晰、可视化的特点,对中国知网2002~2022年间所刊登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期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此达到探究20年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热点和特点,为未来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方向。

关键词:建筑遗产,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综述,Citespace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林源.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1-167.
[2] 李渊, 郭晶. 基于BIM+理念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 城市建筑, 2021, 18(34): 157-161+167. https://doi.org/10.19892/j.cnki.csjz.2021.34.35
[3] 吴文丽. 肇庆城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探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在肇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运用问题[J]. 文物鉴定与赏, 2021(18): 166-168.
[4] 王国强, 刘松茯. 基于复杂适应性理论的小城镇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20, 42(7): 16-21. https://doi.org/10.13905/j.cnki.dwjz.2020.07.004
[5] 吴昊天. 资本循环理论视角下澳门建筑遗产保护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2): 12-17. https://doi.org/10.16800/j.cnki.jqustss.2018.02.003
[6] 李佳. “有机更新”理论与山西祁县古城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7] 李敏. 产权理论下的建筑遗产保护[C]//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营造》第四辑). 2007: 486-489.
[8] 李珂. BIM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探析[J]. 建筑与文化, 2022(1): 20-21. https://doi.org/10.19875/j.cnki.jzywh.2022.01.006
[9] 章立.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无锡: 江南大学, 2009.
[10] 高超, 王卓男, 周江. 三维数字技术测绘介入传统村落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应用策略探析[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 2020, 39(5): 379-385. https://doi.org/10.13785/j.cnki.nmggydxxbzrkxb.2020.05.009
[11] 王佳依. GIS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 居舍, 2019(26): 160.
[12] 王智慧. 共生理论视域下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19. https://doi.org/10.27670/d.cnki.gcqdu.2019.003269
[13] 宋昕锐, 刘志峰, 周衍涛, 崔璨, 蒋鑫浩. 基于工业博物馆模式的铁路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以胶济铁路坊子火车站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1(11): 195-196. https://doi.org/10.19875/j.cnki.jzywh.2021.11.074
[14] 刘斐旸, 彭然, 彭玉玲. 基于原真性的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以武汉市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 680-689.
[15] 常江, 宋昱晨, 高祥冠. 我国铁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展[J]. 中外建筑, 2021(10): 94-99. https://doi.org/10.19940/j.cnki.1008-0422.2021.10.010
[16] 叶伦源. 遗产保护视角下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研究——以1906军民融合创意工厂为例[J]. 城市建筑, 2021, 18(32): 54-56+76. https://doi.org/10.19892/j.cnki.csjz.2021.32.15
[17] 李迪萌.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再利用——以青岛登州路啤酒街为例[J]. 城市住宅, 2020, 27(12): 146-147.
[18] 钟文凯. 乡村建筑遗产与再利用 北京延庆百里乡居[J]. 时代建筑, 2019(4): 120-129. https://doi.org/10.13717/j.cnki.ta.2019.04.020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