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 Translation of Shaanxi Opera Scrip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Taking Women Generals of the Yangs as an Example

Abstract

Shaanxi Opera is one of the oldest drama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 and it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 As a local culture, it is distinctive in the language features, and its lyrics are written in rhyme with the same number of characters in each line, which has strong value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Guided by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the script of Women Generals of the Yang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uctural metaphor, azimuth metaphor and ontological metaphor,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Shaanxi Opera.

Share and Cite:

Guan, X.L. and Zhang, C.C. (2021) C-E Translation of Shaanxi Opera Scrip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8, 1-8. doi: 10.4236/oalib.1107780.

1. 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逐渐受到国人的关注,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秦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汉族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戏曲之一,它主要传承于汉文化,又随着历史发展与其他民族文化相结合,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见证,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结晶。通过秦腔的表演,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渐渐地它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秦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西部地区的民众寄予了深厚的精神依托,通过吼的方式,将情绪宣泄出去,它既是人们情感的沟通方式,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其唱词依据当地民俗与方言形成,唱词结构是永言体,剧本戏词长短不一,主要是根据剧本所要表述的内容进行编写,但大多对仗工整,包含意义众多,具有较强的翻译研究价值。然而,1980年以来,现代文化发展势头迅猛,而作为地方戏曲的秦腔则受到巨大冲击,目前剧本遗失甚多,现已属于濒危曲种,加之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唱词中又夹杂很多陕西关中方言,秦腔的传承与对外发展均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因此,秦腔剧本的翻译研究变得愈为紧迫。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秦腔英译本极为有限,大多数有关秦腔的研究也只局限于对某些秦腔唱词专业术语的翻译,很少涉及到秦腔剧本的隐喻研究。本文以赵亚军版《杨门女将》英译本为例,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几方面分析《杨门女将》中隐喻的英译,为秦腔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2. 秦腔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西北地区产出的地方特色戏曲,秦腔的由来与发展都彰显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背景。经过历史的跌宕起伏与时间的历经弥新,秦腔在其发展与传播的各个阶段,都昭示出它独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它的每一段唱词、每一场表演都深深刻印上了鲜明的时代标签。

从舞台表演以及对戏词剧本的了解与分析中,不难发现,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秦腔,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唱、念等戏词全部都是具有明显的方言特色,与此同时,秦腔的戏词也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融合了各个时期,特别是汉唐时期所出现的诗、词、歌、赋等语言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语言特征与音乐特点的完美融合,才逐渐使得秦腔变得更加独立与完整,它具有独树一帜的唱腔格调,唱词调子雄浑高亢、发音硬朗、语气结实。除此之外,秦腔的唱词特色鲜明,朗朗上口,独白多由四字组成,用词刁钻准确,而对白也是根据主人公语气长短不一,但大多都句构相似,对仗相当工整,其句式大概可以总结为十言、七言、五言以及散文句等。而最常见的则是十言与七言,这也大概表明了秦腔整出戏的戏词就像一首首无韵诗歌一样,让人听起来句句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整齐舒适。

秦腔的剧目种类繁多,但其中大多是关于忠义之士与奸佞之辈的斗争、因无法忍受封建压迫而奋起抗争的起义等意义重大的题材,又或是充满生活情趣的、反映人民生活现状的故事题材。秦腔所采用的音乐形式也颇为与众不同,与其他宛转悠扬的曲调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就好像是对生活的呐喊,是对情感的宣泄,也是表露内心的最直接的方式,从秦腔的表演中,从雄浑的唱腔中,我们不难看出陕甘人民性格的爽朗,民风的淳朴,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而且秦腔也是属于较早或者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批通过声音来反映生活的戏剧,通过直白的剧本和唱腔唱调来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伴随着朝代更迭,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的兴衰,从事秦腔研究与学习的艺人,在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与磨合中逐渐形成并完善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技巧,也因此,秦腔传播到的地方都会因此而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秦腔剧本英译现状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关注到戏曲“走出去”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大都只注意到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粤剧以及国剧京剧,具有地方特色的包括秦腔在内的多种秦地戏曲以及三百余种中国地方戏曲则研究甚少 [1]。

由于地方特色浓重,秦腔的翻译研究对译者提出诸多限制性条件。国内学者们研究比较成熟的戏曲领域也只局限于京剧、昆曲等,如“试论梅兰芳剧团赴美公演事件中的京剧舞台翻译策略”(张佳东,2021)以及“京剧剧本翻译实践与思考――夏威夷大学魏莉莎教授访谈录”(黄庆欢,2019)。在“非遗戏曲‘走出去’译介研究述评”(于强福,2020)一文中,作者对近年来戏曲翻译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学者都把焦点集中于群众基础广泛的京剧、昆曲以及粤剧等身上,而诸如秦腔等受众范围小、地域特色浓厚的戏曲很少有学者对其研究,而对秦腔剧本翻译策略的最新研究“中国秦腔经典戏剧《三滴血》剧本英译中‘陌生化’的翻译策略研究”(尹丕安、刘娓,2021)则是从“陌生化”的角度出发,对秦腔剧目《三滴血》的题材、文化负载词进行探究分析。而有关认知语言学理论下对秦腔的研究论文可供参考的仅有两篇,“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秦腔翻译的多重互动性研究――以《杨门女将》为例”(李庆明、刘冰琳,2016)以及“秦腔‘走出去’之译者认知对秦腔译介内容制约研究”(刘冰琳,2019)。这两篇皆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注重秦腔戏词的整体意义,从文化传播和多重互动性等角度入手,对秦腔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秦腔的翻译研究。

4.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最初是Lakoff和Johnson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类事物,也就是从一个具体的原始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结构映射(structural mapping),它不仅是人们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2]。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到现今,隐喻都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最初,学者们在发现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替代及转换现象时,只认为这个过程是单纯的语言文化的转换过程,但在隐喻使用越来越频繁后,逐渐形成了一门课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相较于之前简单的文字对文字的转换,认知语言学专家则在进一步研究后提出认知隐喻这一理论,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这一过程是在对原文进行分析过后,经过一系列的意义构建而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意义特征。根据概念隐喻的组成形式,隐喻认知结构得以规范化,并且根据概念域之间的映射过程,识解外在及自身内在的世界 [3]。

5. 概念隐喻理论在《杨门女将》隐喻英译中的应用

翻译过程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是对语言进行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译者需要对原文准确解码,而对语言进行在编码来写出译文,从而实现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 [4]。根据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是从某一个原始域出发对目的域的一个映射过程,其中的隐喻意义的构建是通过人的概念系统和日常的行为活动来表现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理论所传达的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想中,这对我们理解秦腔英译本中隐喻意义的构建具有很大的作用。

5.1. 《杨门女将》剧本简介

秦腔按照题材分类,可分为爱情题材、伦理题材和战争题材,而《杨门女将》就是典型的战争题材的秦腔,这是一部凝聚着民族精神、洋溢着英雄气概的戏剧,该剧主要讲述了北宋将领杨氏一族灭门后,杨家女将挂帅出征,歼灭西夏兵将的故事,青春版《杨门女将》共有七场,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表演,其唱词语言节奏丰富,唱词结构为永言体,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语言基础。唱词内容包含大量的概念隐喻,其中的隐喻意义的构建更加生动地描述了杨门女将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本文选取赵亚军版《杨门女将》英译本,对其唱词中隐喻的翻译进行探析,让读者“身临其境”来感受秦腔《杨门女将》所表达的认知情感,这种背景下的英译对秦腔的对外传播以及秦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5.2. 概念隐喻理论下《杨门女将》唱词的隐喻翻译

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认知机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沟通方式 [4]。若不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便很难精准领悟《杨门女将》中隐喻语言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选调进京剧目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及赵亚军版英译本进行分析,下面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个方面,对《杨门女将》唱词中的隐喻进行认知层面的分析。

5.2.1. 结构隐喻及其翻译

结构隐喻是在认知域不同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它们各自的结构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2]。

例如,《杨门女将》第一场《寿堂》中,穆桂英为远在战场的丈夫杨宗保庆生,看到府中喜气洋洋的场景,不禁感叹道:“可笑我弯弓盘马巾帼将,传杯摆盏内外忙。”译者将其译为“I used to be a lady warrior skilled at horse-riding and arrow-shooting, and now busy preparing for the feast as a waitress.” [5] 其中“传杯摆盏”与“弯弓盘马”形成对比,译者并没有将其直译,而是增译了“as a waitress”,不难看出,在中西方人眼中,人们对“传杯摆盏”这个动作的概念域具有相同的认知性,译者这样处理也让读者一目了然,能比较直观地体会到穆桂英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

在同场景中,穆桂英得知杨宗保不幸身亡的消息后,甚是惊讶,其唱词为:“惊闻噩耗魂飞魄散,平地滑落万丈深渊。”译文为“I shake in my shoes to hear the grievous news, as if falling from heaven to hell.” [5] 其中“魂飞魄散”是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表示“惊愕、惊恐”的意思,译者选择英文俚语中与其对应的认知概念“shake in one’s shoes”,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而“万丈深渊”是出自《东周列国志》,为中文成语,译者使用“heaven”、“hell”这一对与西方宗教相关的英文常用意向描绘“平地滑落万丈深渊”,在意义、文采方面皆为对等,寻求了原文与译文之间语域上的等值,在译文中寻找到了具有相等意涵的表达 [1]。

5.2.2. 方位隐喻及其翻译

方位隐喻又称空间隐喻,建立在人类对基本方位概念认知的基础上,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隐喻 [2]。但隐喻方向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以我们的自然及文化经验为基础。

例如,在第二场《灵堂》中,杨宗保阵亡后,大宋军队少了挂帅之人,朝廷官员王大人暗示杨门女将不能胜任,佘太君听闻后甚是不悦,唱词为“是谁把敌人的志气长?是谁把大宋的威风伤?”译文为“Who is playing up the strength of enemy? and playing down the strength of our country?” [5]。唱词中的“志气长”,即“长志气”;“威风伤”即“伤威风”,译文分别用“playing up”和“playing down”来表示,并形成鲜明对比。其中up和down这一组词契合方位隐喻,向上代表开心高兴的状态,向下则代表低迷消沉。译者并没有直接采用“enhance the spirit”这种直白的译法,而是将前后两句对比,这样更能体现秦腔剧本所要表达的内涵。

在第四场《交兵》中,西夏军队让军师出谋划策,让其军队拖延战事,耗尽大宋粮草,自以为是何等的妙计,洋洋自得,唱词为:“咱拉平蹬展睡九十九天。”

译文为“We just take a rest of ninety-nine days.” [4]。其中,“拉平蹬展”在中文意象中是极为舒适的姿势,“平”和“展”在西方的认知领域中也有相同的意象。译者将这个方位隐喻,译为“take a rest”,借助认知机制,将源域中的“拉平蹬展”映射到目的域“休息”中,便于读者理解,让读者产生共鸣。

5.2.3. 本体隐喻及其翻译

本体隐喻是指将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如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等看作是现实中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来描述 [2]。

例如,第五场《运筹》中,西夏派人前来传信,称要和大宋男儿决斗,穆桂英识破其诡计,便将计就计,临行前穆桂英嘱咐道:“小心天池有暗箭,留意地潭藏魔奸。”译文为“Beware the dangers from above. Beware the perils from beneath.” [5]。

唱词中的“暗箭”和“魔奸”为本体隐喻,实际上指的是潜在的危险,源域“危险”与目的域“暗箭”之间形成映射关系,即暗箭是潜在的危险,唱词中更加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大宋男儿所处的环境。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暗箭”和“魔奸”的隐喻意义译出,这样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第六场《探谷》中,杨家将不畏艰险,冲入葫芦谷。唱词为:“豺狼要荡尽,妖魔定扫平。”译文为:“The cruel are to be swept off; the evil are to be wiped out.” [5]。

该唱词中也隐含了本体隐喻的概念,杨家将冲进葫芦谷并非真的去清除豺狼和妖魔,而是扫除战争中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译者将目的域“豺狼”和“妖魔”译为英文中具体对应的意象“cruel”和“evil”,符合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定位。译者这样处理,可以为读者提供认知思路,更能让读者所接受。

6. 结论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秦腔剧本英译对其海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本体隐喻对《杨门女将》中的隐喻及其英译本进行分析解读,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我们所面对的读者是另外一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及文化上的差异性在所难免,因此,译者在意义重建时,必须对原文中所隐含的信息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以此避免文化传播的误解。隐喻的翻译研究包括了其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以及其在目标语中是否存在相对意象的研究,而从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进行隐喻翻译,可以根据语言文化的异同来进行准确翻译。如果剧本中出现的隐喻现象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意义构建,那我们就可以采用映射对等的方法对其进行简单的直译;如果在经过分析后发现原文中所出现的意象是特有的,那么就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对其进行适当的文化延伸,使译文更加准确。从表面看,隐喻的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转换,但实际上,它是在对剧本进行分析后进行相对意义构建的认知处理过程,所以,从认知隐喻视域下分析秦腔剧本特点,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以此促进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理解和喜爱,将中国文化弘扬光大。

由于国内可供参考的秦腔英译本甚少,对秦腔翻译研究造成相当大的局限性,致使研究对象具有单一性、研究理论具有片面性。再者,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了文化意义构建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意义构建迥异的现象。在未来对秦腔剧本的进一步研究中,如何运用语言认知转换将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如何将源语言文本中的隐喻准确转换为目标语也将成为翻译实践的重中之重。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秦地戏曲隐喻意义构建及其翻译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K013)。

概念隐喻视角下秦腔剧本英译研究――以《杨门女将》为例

摘要: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其语言特征鲜明,唱词结构为永言体,具有较强的翻译研究价值。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出发,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几方面分析秦腔《杨门女将》剧本中隐喻的英译,以期为秦腔剧本中隐喻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秦腔剧本,隐喻翻译,《杨门女将》

NOTES

*Corresponding author.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李庆明, 刘冰琳.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秦腔翻译的多重互动性研究——以《杨门女将》为例[J]. 外语教学, 2016, 37(2): 101-104.
[2] 张焱, 陈雅楠. 概念隐喻视角下《难经》英译研究[J]. 英语广场, 2018(5): 23-24.
[3] 彭兵转, 林紫荆. 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隐喻话语的主观性探究[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64-69.
[4]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5] 赵亚军. 秦腔《杨门女将》英译本[Z].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 2008. (该译本为2008 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参加“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演出所使用)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