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Taking the Course of “Automobi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strengthen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Automobi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launche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hrough furthe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it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method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o as to achieve the dual educational goals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leading.

Share and Cite:

Wang, Y. and Luo, Y.P. (202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Taking the Course of “Automobi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as an Example.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8, 1-5. doi: 10.4236/oalib.1107017.

1. 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高校需要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扩大辐射范围,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主动转变思路,开启“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他还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身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四个自信”的重要教育对象 [1] 。本文以专业课教学思政元素的融入为研究对象,深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触点,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同频共振,同时多方并举,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三全育人”的德育目标。

2. 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思政”教育(德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针对课程德育的基本概念。二是课程德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三是重点分析具体课程德育的现状及其特点,如何实现教学回归“育人”的本原。

当前关于课程“思政”教育(德育)的研究,国内学者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

1) 课程德育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教学具有教育性,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负责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而不是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或装饰品,也不是教学能否达到的境界问题,课程教育与知识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 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关系的定位与理解,批判了德育“渗透说”:课程德育的根本问题在于道德“外求”的思路,课程德育不应该成为关于“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或是“德育如何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问题,而是学科教学如何实现育人价值的问题。

3) 课程德育具有专门德育所不具备之独特价值与优势。课程德育通过提高各学科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可以摆脱专门德育课程的知识灌输倾向,实现品德教育对于学校生活的整体覆盖。

翟毅斌 [2] 认为道德是可以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隐喻可以成为丰富道德体验的重要手段。将隐喻应用到德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道德认知的情境感、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度以及探索道德背后的文化属性。无论处于教育的哪个阶段,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将有助于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同频共振。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未能有效形成,需建立长效机制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

3. 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结合专业课的优势,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核心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同时在人才的德育培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架构,离不开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完善课程思政体系,要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扭转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深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打破原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实施“课程思政”,既要强化显性思政,又要细化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发掘高校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集中于“点”“线”的瓶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 [3] 。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专业领域的知识讲授和德育教育引领的结合,为专业课教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目标。授课教师不仅要讲授好课程的知识点,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就要充分挖掘知识点、知识体系,要充分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制意识、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注重教育路径的设计,不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4] 。以《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为例,知识点涉及多个层面,如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2009年至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十一年蝉联世界第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在汽车消费市场发展历程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巧妙设计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意识到行业发展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影响和进步,教育学生有责任,有担当,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为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添砖加瓦,树立学生的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专业自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汽车工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4. 基于双重育人目标的教学体系构建

每位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上海市开展的对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探索,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一些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范本更是给“课程思政”改革的进行提供了方向和参考。

让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其中有两条经验值得汲取:一是要站位高,不能单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是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二是要抓得准,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既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4.1. 课程体系结构建设

根据《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德[2017]11号)文件精神,结合工科专业学生注重实践运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思政教育核心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有效结合,通过不同课堂内容的设置,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内涵。

4.2. 教学内容组织优化

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点,确立德育目标。为更好地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好课题教学,全方位培养人才,在对学科基础平台课的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至关重要。

以《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社会环境、消费流行、汽车销售环境等因素对汽车消费的影响,汽车销售服务和营销策略与消费心理的关系,以及二手车消费心理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对汽车消费市场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汽车消费者心理的分析能力,使学生了解汽车消费的相关知识,能正确认识汽车产业对于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在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充分考虑课程知识体系构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双重育人目标。如通过讲解汽车概述,使学生了解汽车工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交通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通过汽车消费市场发展历程章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汽车消费发展史,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同时,了解中国汽车工业先驱们为振兴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他们为振兴民族工业努力拼搏和顽强奋斗的精神,等等。

4.3. 教学方法创新升级

专业课是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根据专业领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过程。除了保留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可结合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同时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图片、视频、互联网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增加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以《汽车消费心理学》为例,在形式上,通过讲授中国汽车发展史和中国汽车消费史,借助课堂讨论、翻转交流等环节,在春风化雨中滋润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教育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鼓舞学生,达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5. 结论

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全课程、全方位育人 [5] 。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需要结合新的时代发展特征,还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握,构建新时期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gard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paper.

References

[1] 叶俊, 盘华. “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0): 45-46, 49.
[2] 翟毅斌. 概念隐喻: 道德的跨域体验——德育课程教学的隐喻策略研究[J]. 中小学德育, 2019(1): 52-56.
[3]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8): 31-34.
[4] 吴恩鸿. 课程思政的事实路径探析[J]. 科教文汇, 2020(31): 48-49.
[5]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2): 43-46.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