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llumination of the Jiashan Red Paddy Song toward Folk Cultur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bstract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under the characterisation and drive of “people’s literature and art”,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red folk art, which carried a new type of national concept by borrow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tradition of folk art, came into being. In this practice, Jiashan Tiange (Paddy Song) integrates its own traditions with the national will, and forms a new type of red Paddy Song through the convergence and breakthrough of modern art toward the folk art methods.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the times, such red folk arts and culture have not only gained momentum, but also effectively stimulated the people’s strong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ocialist ideology. Such a red folk art movement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ist core values. By integra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olk art, not only can it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le highlighting the cha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it also provides a popular and practical way to disseminate and cultivate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By retrac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iashan Paddy So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asons for its prosperous development under “the seventeen years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Movement” can provide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contemporary folk culture practice.

Share and Cite:

Wei, W. (2023) The Illumination of the Jiashan Red Paddy Song toward Folk Cultur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10, 1-7. doi: 10.4236/oalib.1110795.

1. 嘉善田歌的发展溯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嘉善田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宋代《乐府诗选》中的“吴声歌曲”。在明清时期,嘉善农耕劳作的劳工们开始用歌唱的形式来“苦中作乐”,歌词多是描述耕作劳苦,也不乏对美好生活与幸福爱情的向往,田歌就此发展衍生。嘉善田歌的曲调共有平调、滴落声、急急歌、落秋歌、羊骚头、嗨罗调、埭头歌七种。这七种曲调,既可单独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数曲联唱。这些曲调有一个共同的旋律特点,就是线条曲折较多,起伏较大,音调悠长而明亮。仅有四句的山歌往往要唱三五分钟,如在田头唱长篇,几种曲调轮换,则一个长篇即可演唱三四小时。嘉善田歌分一人演唱和多人演唱,其中包括“主头”“卖”“细腰”“了稍”“满棚叫”等不同方式的续唱、接唱、齐唱。嘉善田歌采用“接唱”的方式演唱,首先由甲唱第一句“主头”(实词),而后乙接唱“头卖”(虚词),甲再唱第三句“主头”(实词),丙接唱第四句“二卖”(虚词),如此绵延不绝,颇能引人入胜。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口口相传的嘉善田歌响应时代号召,在现代音乐形式的推动下,发展步入高潮。代表曲目《五姑娘》于1953年被改编成歌剧舞蹈,分别在1954年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和55年北京的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汇演中获奖,在大江南北广为传诵。 [1] 时至今日,嘉善文化工作者着眼于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的传承与发展,让嘉善田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田间场头走上了舞台,从往昔唱到今日,绽放出经典与当代相交融的独特光彩。

嘉善田歌的发展首先受到了我国现当代的“到民间去”文学政治运动的影响。自屈辱的现代史开端以来,进步学者试图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文化之根源,因此抛弃了脱离实际的古代汉语,转而提倡以民间口语化为基础的现代白话。“到民间去”成为了一种政治运动 [2] ,他们力图以民族文学激发同胞的爱国雄心。在本就历史悠久的民歌搜集史上,进步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学运动为新时期的民间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重视民间文学。党的群众路线主要就是围绕农民阶层展开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解放区的整风运动就深入农村搜集民间文学,将此视为一项中心工作,并渐渐积累了如何宣传民间文学的经验。

嘉善田歌在“十七年”文艺浪潮中的蓬勃发展就源于这样的红色文艺的普及与推广。中国红色文艺就是以民间文艺为基础。首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在首届文代会就曾对新中国的文艺工作提出过“仍然普及第一,不要忘记农村” [3] 的要求。知识分子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向农民学习民间文化。研究和实践民间文学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知识分子为主导的文艺活动已完全变为民间传统艺人和文化为主体的群体性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嘉善田歌在“十七年”期间兴起并以红色民间文艺的形式迅速发展。

1952年春,嘉善县村村开始推行“抗美援朝爱国日”活动,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各村村民就会自发地举行组织生活会宣传并学习党的形势与政策,并进行文艺表演。文艺表演主要事由农村剧团演出。洪溪(今天凝镇)小河村农村剧团将当地流传许久的一组以“十二个月花名”形式的田歌《五姑娘》回忆记录下来。时任嘉善县文化馆馆长何焕这样回忆道:

“……印象最深的是婚姻法宣传……当时有些村民还相信父母包办、媒妁之言。(小河村)剧团演了“美满婚姻”,“婚姻自由靠斗争”,“婚姻对比”等几个戏,在村里引起了共鸣。……有一位演员朱连观……在婚姻法颁布后,他想想自己在戏里演的是反对封建婚姻的人物,可实际家里有个“娃娃亲”,就向父母提出要退婚。后来村长也来到他家一起做工作,父母也就同意了。村里的新风气形成,剧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1952年秋,上海《解放日报》记者郑?同志来采访这个剧团……听到了原汁原味的田歌《五姑娘》,郑?如获至宝……他对此很感兴趣,开了个座谈会,……(再邀请了老歌手)一起回忆,终于完整地记录下了用十二个月花名作唱词的田歌――《五姑娘》。这是我县第一次用文字记录的田歌词,也是我县对田歌《五姑娘》的第一次发掘。” [4]

田歌唱响之后,嘉善县文化馆还积极牵头民间剧团,在挖掘传统田歌之外,创作新的红色田歌。1954年著名剧作家、浙江省文联主席顾锡东的越剧版田歌《五姑娘》就获得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剧本一等奖。《五姑娘》讲述了地主家庭出身的小姐五姑娘抛弃偏见爱上长工阿天哥的故事。这对恋人与以杨金元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展开斗争。这种反封建的思想正是革命意识的体现,这种争自由的恋爱又与当时新颁布的婚姻法提倡恋爱自由的新观念相吻合。因此,红色田歌在意识形态的宣传与自身的进步发展上相得益彰,开启了激荡轩昂的火热发展时期。

这对恋人也正是十七年文学中代表性的新型农民革命者形象: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本身就应该是水乳交融如亲如故的关系;无产阶级如果深入到农民阶级学习,提出代表农民阶级和自身无产阶级革命相适应的政治革命主张,那么农民阶级就会加入到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来。这就体现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意识化的历史必然过程。于是,十七年间崭新的社会风尚对民间文艺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无论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还是对旧社会黄赌毒和迷信害命的“四大公害”的取缔,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社会的新秩序和新风尚,封建残余与旧社会遗毒基本绝迹。人民群众迫切地希望有着精神上的伟大追求,生活上的目标奋斗。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人心凝聚,为民间文艺的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实的群众基础。

此外,《五姑娘》的广为流传有得益于十七年文艺倡导的英模文化。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涌现出众多的英雄与模范代表人物,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模范榜样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民间说服力;同时,英模文化的具体事迹是先进思想和意识形态很好的载体,工农阶级很容易将英模事迹与自身工作生产生活相联系,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榜样的“无穷力量”本质上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这种“非权力的影响有着无限张力……能通过震撼感染、舆论传播……由此使受教育者表现出心悦诚服、自觉效仿的心理和行为。” [5] 《五姑娘》的剧本正是经过改编,由原来的殉情苦虐变成五姑娘与阿天成功私奔,恶人杨金元受到应有惩罚而结尾,显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时期,“人民占领舞台”的“戏改”目标得以实现,充满革命激情的一片色彩缤纷的繁荣景象终于呈现在人民面前。平民英雄根本改变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的状况,向人们传达了诸如“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念。“就在这样互为明证的循环里,自由恋爱、农民解放将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唯一性、神圣性演绎的淋漓尽致,成功地完成了作为意识形态最佳载体建构社会主义国家神话的义务和使命。” [6] 在这一点,以《五姑娘》《毛主席像红太阳》为代表的红色田歌与同时期的京剧现代样板戏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也正因此,田歌得以一直延续发展。

2. 田歌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时至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高度的概括性。要促成社会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理解和践行,同样也需要像十七年文艺运动一样,要通过“接地气”的方式实践,让普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思想与自身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习总书记指出:“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7] 。当前,工业社会和互联网社会成为主要的社会形态,现代思潮与传统文化不断相遇,一些民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变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和生活状态都变得非常多元。面对可能的矛盾冲突,增强文化认同是最重要的解决之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与民间文化有着相通的社会功能。将二者以深层次的文化认同融合在一起,发挥社会凝聚和秩序整合功能,就能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将民间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能够让核心价值观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感知领悟,认同并践行核心价值观。而民间文艺也借助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媒介渠道和资源传播力量扩展受众面,播下火种以期更长久的发展。

嘉善田歌在新时期的发展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相辅相成。如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行为价值规范里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如何将“诚信”扎根于生活实践中,有效转化为人民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呢?近期,针对高发的诈骗案件,嘉善县委政法委,嘉善县公安局,联合县反邪教协会就制作了一首嘉善田歌结合说唱的反诈反邪教歌曲作品。作品保持了“领唱”田歌的传统曲调,“合唱”则融入了现代Rap的说唱,“结尾”又添加了童声独白。“悠扬的传统曲调,动感十足的现代说唱,清脆纯真的童音和声,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8] 曲调清亮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又直点主题。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曲风又可谓老少皆宜,一上线,歌曲就得到了火热的传播,既实现了反诈反邪教的诚信价值观的宣扬,又对田歌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让二者都更具有吸引力与影响力。

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多的是放在年轻的一代。青少年才是民间文艺和社会主义的传承者与开拓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以及丰富的课外与社会活动中去。通过民间文艺的形式既让青少年学习了传统文化与艺术技艺,又能于文艺表达中深切感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力量。姚庄镇作为嘉善田歌的发源地和传承地,通过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丁栅中心学校、姚庄非遗馆、丁栅田歌记忆馆、高建中名师工作室等非遗传习场所铺开田歌的公益传承网格,以教学、展演、陈列、研习和比赛等形式,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田歌,演唱田歌,传承田歌。如利用假期联合村委会和小学开展了“春泥计划”,并邀请田歌非遗传承人授课 [9] ;举办江南民歌节―长三角田山歌展演,并与上海青浦、苏州吴江成立长三角田歌联盟。联盟的首项举措就是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苏州大学音乐学院与嘉兴市嘉善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共建“长三角音乐艺术院校田山歌创作基地”。通过多方合力,对传承和发展田歌的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融合,让江南民间田歌从田间走向了红色文化的新高地,重新焕发迷人风采。嘉善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嘉善县田歌传习所也开设了长三角田(山)歌的研究生班。虽然是非学历教育,但无论是田歌专家韩金梅老师,还是长三角文艺类专家学者,以及对民间文艺有着强烈热情和扎实基础的学生,都在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让田歌的研究与创新脚踏实地发展下去。总之,增强利用民间艺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针对性,有利于扩大民间艺术的受众面,推动民间艺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与发展。

虽然嘉善田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对于田歌今后的发展,仍需要有忧患意识。首先,嘉善田歌源于民间也受限于民间。田歌的传唱完全依赖于“土生土长”的嘉善方言。然而,随着成年人参与了城市流动以及青少年接受当地日益提升的高质量教育,年轻一代已慢慢减少了方言的使用,或是对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低龄幼童甚至已经无法听懂老人所说的“土话”。加之田歌歌手年事已高,后继者又寥寥无几,能用家乡话演唱田歌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如不加以保护,嘉善田歌的发展远景不免令人担忧。

其次,田歌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作新的曲目。然而,新式田歌多是有音乐系师生创作,唱腔华丽,主题鲜明,却与原先田间淳朴的曲风和唱词有了距离。田歌本是劳作之歌,因传唱面广而渐成为民间口述文学与文化的媒介。新式的田歌则不免有“硬融入”与“四不像”的担忧。在田歌的创作中,田歌应该是占据主体性的,而不是只是作为“一张皮”。如果新式田歌“不接地气”,就没有了传播度。显然,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

鉴于此,在田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中,我们既要把握红色文化的引领,又要坚持田歌的民间路线。做到“村村有田歌队,校校有红歌班”,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一体化以及“双减”政策加强红歌在青少年一代中的培育与发展。每年以比赛的形式,展演与选拔新的田歌曲目并通过自媒体与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待时机成熟,在现有长三角田歌联盟及田歌研修班的基础之上,设立长三角田歌等级证书的社会认证考试。并将此证书在长三角范围内与其他音乐类社会等级考试进行等同互认。通过顶层设计以及民间鼓动,让田歌在新一代的土壤里扎根、壮大。

3. 结语

新时代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人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彰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性、融合性和向心的主体性……中华民族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0] 民间文化是普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应当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这是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更加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文化主体性和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就能在激荡的历史进程与发展中,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更加自信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嘉善田歌的红色文化资源要素,是嘉兴乃至长三角地区多元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进一步加强了民间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利用,也积极有效地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推动了价值观的培育。这种高层次、多元化的融合,形成了一个合理有序,融通共享的文化与教育共同体。优秀的红色文艺的传承人是红色文化的主体,这种一体化的培育必将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将民间文化瑰宝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潮!

嘉善红色田歌对民间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在“人民文艺”的定性和驱动下,通过借鉴和转化民间文艺传统来承载新型国家观念的红色民间文艺,其文化实践应运而生。在这场实践中,嘉善田歌将自身传统融合于国家意志,借助现代艺术方式对民间艺术方式的汇聚与突破,形成了新型的红色田歌。这样的红色民间文艺响应时代号召,既获得了声势浩大的发展推动,又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认同。这样的红色文艺运动也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契合之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寓于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不仅能够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普及和培育践行提供了通俗实用的方式。本文通过回溯嘉善田歌的发展历史,指出其在十七年文艺运动下得到蓬勃发展的原因恰恰可以给当代民间文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嘉善田歌,十七年文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 declares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张舫澜. 五姑娘[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 2.
[2] [美]洪长泰. 到民间去——1918至1937年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 董晓萍, 译.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3] 周扬. 周扬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24.
[4] 何焕. 我所知道的嘉善田歌[EB/OL]. http://www.jiaxing.cc/Article/jiahechunqiu/2020/0311b2420209824.html, 2020-03-14
[5] 戴锐.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 理论与改革, 2012(3): 150-153.
[6] 张莉. 红色神话演绎之路——17年(1914-1966)戏曲改革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9.
[7] 习近平.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 2014-02-26(1).
[8] 平安嘉善. 嘉善田歌 说唱反邪[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MDA5NTQ3Mw==&mid=2247527442&idx=2&sn=e9c1bd0113f305494c785c91c0f27007&chksm=fd5e308cca29b99a618dc8e9e9bb265c4a2b02dc7fe7e54d0fd98482b730fa82e9c2084320eb&scene=27, 2023-09-04
[9] 浙江音乐学院. 作曲与指挥系与嘉善文旅局共建“长三角音乐艺术院校田山歌创作基地” [EB/OL]. https://www.zjcm.edu.cn/zyxww/xydtnew/202306/34027.html, 2023-09-04.
[10] 楼宇烈. 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0911/c40531-40074785.html, 2023-09-04.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and the related PDF file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